石祖波
[摘要]對目前極具應用前景的信用風險分析方法進行了評述,分析了它們的特點,應用及進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相應的決策,以便為促進我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信用風險 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方法
一、信用風險的概念和特征
信用風險(Credit Risk)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在過去的數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aties)發展迅速。
信用風險是借款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足額償還債務或銀行貸款而違約的可能性。發生違約時,債權人或銀行必將因為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承擔財務上的損失。信用風險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經濟運行的周期性。在處于經濟擴張期時,信用風險降低,因為較強的贏利能力使總體違約率降低。在處于經濟緊縮期時,信用風險增加,因為贏利情況總體惡化,借款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足額還款的可能性增加。
2.對于公司經營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的發生。這種特殊事件發生與經濟運行周期無關,并且與公司經營有重要的影響。
信用風險有四個主要特征:(1)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傳染性,一個或少數信用主體經營困難或破產就會導致信用鏈條的中斷和整個信用秩序的紊亂。(3)可控性,其風險可以通過控制降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擴張與收縮交替出現。
由于信用風險會對公司或個人的利益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信用風險管理變成很重要的工作,較大的公司常有專門人員,針對各個交易對像的信用狀況作評估來衡量可能的損益以及減低可能的損失。
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交易對手、借款人或債券發行人具有違約“可能性”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詳細拆分此風險成分,可以區分成“違約機率 default probability”、“違約后可回收比率 recoery rate”、“本金 principal”。
信用風險管理為目前金融業界的最大課題。除了針對“放款部位”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外,也需要針對其投資的“交易對手”,或“證券發行者”進行信用風險管理。
二、信用風險的影響
信用風險對形成債務雙方都有影響,主要對債券的發行者、投資者和各類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有重要作用。
1.對債券發行者的影響
因為債券發行者的借款成本與信用風險直接相聯系,債券發行者受信用風險影響極大。計劃發行債券的公司會因為種種不可預料的風險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資成本。例如,平均違約率的升高的消息會使銀行增加對違約的擔心,從而提高了對貸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資成本增加。
2.對債券投資者的影響
對于某種證券來說,投資者是風險承受者,隨著債券信用等級的降低,則應增加相應的風險貼水,即意味著債券價值的降低。同樣,共同基金持有的債券組合會受到風險貼水波動的影響。風險貼水的增加將減少基金的價值并影響到平均收益率。
3.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當借款人對銀行貸款違約時,商業銀行是信用風險的承受者。銀行因為兩個原因會受到相對較高的信用風險。首先,銀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業上較為集中,這就限制了通過分散貸款而降低信用風險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風險是貸款中的主要風險。隨著無風險利率的變化,大多數商業貸款都設計成是是浮動利率的。這樣,無違約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什么風險。而當貸款合約簽定后,信用風險貼水則是固定的。
三、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
管理信用風險有多種方法。傳統的方法是貸款審查的標準化和貸款對象多樣化上。近年來,較新的管理信用風險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風險的資產。銀行可以將貸款直接出售或將其證券化。銀行還可以把有信用風險的資產組成一個資產池,將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給其它投資者。當然,使用各種方法的目的都是轉移信用風險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風險降低。不過,這類方法并不完全滿足信用風險的管理需要。貸款審查標準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
貸款審查的標準化和貸款對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貸款審查標準化就是依據一定的程序和指標考察借款人或債券的信用狀況以避免可能發生的信用風險。
另一方面,銀行可以通過貸款的分散化來降低信用風險。貸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風險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個停車場開的兩個小賣部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賣冰淇淋,另一家則賣雨具。在晴天賣冰淇淋的生意好,賣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則情況相反。因為兩家小賣部的收入的負相關性,其總收入波動性就會較小。銀行也可利用這樣的原理來構造自己的貸款組合和投資組合。在不同行業間貸款可以減少一定的信用風險。
貸款審查標準化和投資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風險的初級的也是必須的步驟。而利用這兩個步驟控制信用風險的能力往往會因為投資分散化機會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為商業銀行規模較小,發放貸款的地區和行業往往是有限的。貸款發放地區的集中使銀行貸款收益與當地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同樣,貸款發放行業的集中也使銀行貸款收益與行業情況緊密相關。而且,在貸款發放地區和行業集中的情況下,往往對貸款審查標準化所依賴的標準有所影響,不能從更為廣泛的角度考慮貸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傳統方法控制信用風險的效果是有限的。
綜觀國際上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際應用,信用風險分析方法從主觀判斷分析法和傳統的財務比率評分法轉向以多變量、依賴于資本市場理論和計算機信息科學的動態計量分析方法為主的趨勢發展。目前我國的信用分析和評估技術仍處于傳統的比率分析階段。銀行機構主要使用計算貸款風險度的方法進行信用風險評估。信用風險的分析仍然是以單一投資項目、貸款和證券為主,衍生工具、表外資產的信用風險以及信用集中風險的評估尚屬空白。更沒有集多種技術于一體的動態量化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入、市場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資本市場、銀行業的迅速發展,現行的信用評估體制與方法趕不上經濟改革發展的需要。我們應博采眾長、引入科學方法來確定有效指標,并建立準確的定量模型來解決信用評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