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浩
[摘要]利率市場化是近年來金融界比較熱門的話題,利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已被凸現出來。利率尚未成為我國主要的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貨幣市場發展不充分也不成熟,普遍存在的政府行政干預破壞了利率的自發調節,影響了利率的靈活性,也因此妨礙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但是,利率的開放是中國經濟改革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需要,因此,利率市場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認為,隨著我國積極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利率市場化需要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我國正處于漸進性經濟改革的關鍵階段,漸進性地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是符合我國經濟改革方式的。
[關鍵詞]利率 改革 經濟發展 趨勢
利率市場化是指國家控制基準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開,由市場即資金供求關系確定。它不僅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而且要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各種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層有效傳導的利率體系。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是順利實施貨幣政策目標的內在要求,是我國金融間接調控的關鍵,也是完善金融機構自主經營機制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條件。隨著2000年9月21日外幣貸款利率的放開,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將呈加速之勢。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并將我國利率進一步改革的進程安排得十分緊湊,大有利率不日就有完全市場化之勢。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目前我國的這種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價格,也使得利率這一重要的經濟杠桿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張通過利率市場化來理順金融商品的價格體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恢復利率杠桿應有的作用。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一個必然進程,誰也沒有理由反對利率市場化,但目前我國宏微觀經濟環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場化的過快推進。
1.市場經濟發育程度低。我國過去長期搞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許多方面都與成熟市場經濟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2.利率運作主體行為不規范。(1)中央銀行的獨立自主性不強。中央銀行并未真正擁有利率的制訂權和調整權。(2)企業的行為不規范。到目前為止,我國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并未達到預定目標,其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風險約束機制和利益推動機制尚不健全,大多數企業只負盈不負虧,在國家的保護傘下安穩過日子,利率高低對其來講并不很重要。
3.企業對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監管不完善。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因不能擺脫行政干預而缺乏超脫性和真實性。
二、我國推行利率市場化的意義1.有利于形成比較規范的金融市場環境。我國金融市場尚處于發育和形成之中,全國統一的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總體規模不大,市場主體單一,融資工具少,市場機制不健全,運轉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場的壟斷和分割,資金不能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銀行之間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有效進出和自由流動。
2.有利于促進國有銀行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變。我國資金流通和運作的中心是銀行,銀行改革的成功與否對整個金融改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國銀行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商業化經營和企業化管理,這就要求在銀行體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職能,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構建相應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使商業銀行成為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銀行經營機制轉換方面強化中央銀行對金融業的宏觀調控,實現由行政管理向市場導向管理的轉變,推動銀行經營理念、經營目標、經營行為、經營方式創新,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對銀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顯。
3.有利于完善貨幣政策的微觀傳導機制。金融機構參照中央銀行基準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動權是貨幣政策順暢傳導的條件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作來實現的。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經濟杠桿,對國家有效行使宏觀調控職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利率市場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連接個人、企業、銀行、財政等金融市場主體的有效途徑,也不可能產生利率的形成機制、傳導機制和反饋機制,利率的杠桿作用就會完全失效,政府很難獲得真正的市場價格信號,任何間接的宏觀調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敗。
三、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對策
在我國這樣一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要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需要一個很長的過渡期。
1.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從西方的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是在市場經濟相當成熟的條件下放開利率的。應該說相對有效的市場機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開后金融領域乃至經濟的波動。我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幾年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但是我國的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發育都不完善,這就極大地制約了利率的市場化。
2.培育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1)完善中央銀行制度。(2)構建真正的商業銀行。(3)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4)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識。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著力點。(1)增強利率的敏感性和彈性,利率敏感性和彈性較低是我國七次利率下調效果不顯著的根源。(2)明確利率調整目標。(3)重構利率結構,理順利率關系。要對現行利率劃分方法進行改革,根據企業和金融機構會計制度和業務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期限、數量、風險等因素設置利率檔次,劃分利率種類;要逐步清理優惠貸款利率,明確貼息來源,減輕商業銀行的負擔。
4.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利率放開后,要保持資金市場秩序,不能像過去一樣靠行政命令來實現,而必須依賴于靈活有效的金融監管。首先,金融監管要擺脫行政干預,獨立自主地進行;其次,要落實金融監管責任制,實現層層負責;最后,要盡早制定科學的監管標準,引入先進的監管技術和監管手段。
參考文獻:
[1]胡秋慧.穩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J].遼寧經濟,2005,(12).[2]范興美.我國利率的市場化改革[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