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翠
[摘要]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前進,也出現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如城鄉差別越來越大,農業低效,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第三產業發展受到牽制等。因而如何拉動國內需求,帶動經濟增長,解決產品過剩問題,成為當務之急,也是眾多專家、學者討論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城市化 經濟發展 改革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伴隨著工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演變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上不少經濟學家曾對城市化進行定義,如庫茲涅茨曾將城市化定義為“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人口分布方式的變化,即城市化的進程。”雖然各種對城市化的定義表述不一,但其基本涵義無外乎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即由傳統的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二是人口的遷移,即從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三是人的觀念及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轉變。因此可以說城市化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發展的過程。
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拉動下,我國城市化水平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從建設部最近在貴陽召開的首屆中國中西部地區城鎮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投融資高級論壇會上獲悉,自1998年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近幾年每年都保持了1.5至2.2個百分點的增長,截至2003年底,全國城鎮化率已達40.53%。與此同時,我國城市數量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3個增加到662個,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達46個。
城市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經濟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已超過70%。近幾年我國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城市建設高度重視,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03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從以前的不足1%上升到4.2%,實際完成投資額達4882億元,都是建國以來最高的。
據了解,近幾年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對促進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以來,國家在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投入的國債資金為722億元,帶動地方財政等相關資金的投入達2500億元。此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進程加快,也對我國近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采取特許經營權轉讓、發行企業債券等辦法,將有盈利的城建項目推向市場,盤活存量,吸引民間投資,都取得了明顯效果。
2003年我國城市建設項目中,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自籌資金的比重已達33%,外資投入占2%,企業債券占0.4%,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在我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大約為1500萬。而新增1500萬城市人口,相應的城鎮基礎配套設施,又需新投入1200多億元,對市場的拉動直接而且明顯。新形勢下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城市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有如下幾點。
1.合理規劃、科學布局,提高城市化建設質量。這里的合理規劃、科學布局主要體現在現有的小城市、城鎮以及新建城市、城鎮上,因我國人多地少,在城市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科學合理編制各地區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化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布局上,要在大城市周圍著眼于人口與產業的合理分布,適當發展一批衛星城鎮;沿海經濟開發區,主要完善中心小城鎮的功能,對其中已經形成較大規模、輻射能力較強的小城鎮,適時引導其發展成為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縣人民政府駐地及部分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都比較明顯的小城鎮。同時,我們要引導城市群的發展,發揮城市間的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建設質量上,要堅持梯度發展、循序漸進的方針,防止一哄而上。
2.不斷加強戶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投資體制方面的改革。城市化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要有一系列的體制配套改革。第一,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國的戶籍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不便,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其急需改革,否則將阻礙整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只有城市為農村居民敞開大門,中國的城市化才能真正走向規范發展的軌道。隨著向市場經濟的逐步過渡,城鄉居民在社會福利與保障方面的差別將消除,物資供應、就業將實現市場化,入伍、就學實行公平競爭,中國居民將真正擺脫戶口的束縛,實現人員的自由流動。就目前來看,我國逐漸放開戶籍制度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不會出現大的社會問題。第二,完善改革土地使用制度。進行城市化建設必須解決農村和城市的土地使用問題。農民肯定不能攜帶以土地為主的生產要素進城,因而可按照“明確所有權、確保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原則,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采用協議出讓或轉讓、公開拍賣或租用等方式進行流轉,允許農民將承包的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促進土地的規模經營。既可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又可卸掉進城農民的包袱。
3.大力培養城市化過程中所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盡管在我國某些大中城市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比較高,但全國的總體受水平、受教育程度是偏低的。因而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面臨著人才的匱乏,特別是小城市管理人才和各種規劃、技術人才的短缺,據 1995年全國 1%人口抽樣調查,在小城鎮 16歲以上的人口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數只占 5.8%,比城市低 3.8個百分點。截止 1998年底,平均每個小城鎮從事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只有 1.7人。人才的匱乏不利于小城鎮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們要在大力培養這方面人才的同時,應鼓勵這些人才到中小城市、小城鎮去管理、規劃,使其轉變觀念,更好地發揮個人特長,為我國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和目標的順利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1]俞燕山.我國小城鎮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改革,2000,1.[2]江博.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浙江經濟,1999,2.[3]章濟宏.走出對城市化認識的誤區.浙江經濟,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