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丹
[摘要]目前我國地方財政運行過程中的各類風險問題正逐步凸現,理論界和實務界正在研究防范、化解措施。筆者認為,地方財政風險預警機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只有切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財政風險預警機制,才能保證地方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進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關鍵詞]財政經濟 經濟發展 財政風險
一、我國地方財政經濟風險的概述
所謂地方財政風險是指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下,地方財政資金遭受損失或財政支出出現困難而危及地方政權正常運轉及其職能行使的可能性。地方財政風險是指地方財政在運行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特別是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財政的正常支出發生困難而導致政府機器難以正常運轉、地方經濟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社會穩定受到破壞的可能性。地方財政風險具有誘發空間廣、傳導性快、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
二、地方財政風險的防范和對策
1.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有效控制財政風險
我國1994年建立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初步理順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配關系,但該體制受到種種條件制約,帶有強烈的過渡色彩,對地方財政風險的形成累積具有重要影響。進一步完善分稅制分級財政管理體制,化解地方財政風險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的劃分與界定。首先是確定哪些事權劃歸中央政府,哪些事權劃歸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發生事權交叉的領域,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按照受益與付費相對稱的原則,積極配合、主動協調以實現有效管理。然后是合理安排地方各級的事權關系。
二是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間的稅收分配,建立并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目前我國地方稅收收入稅源零星、規模過小、改革滯后,加重了共享稅分享比例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壓力,也使地方政府調節經濟力度不足,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地方稅體系,適當擴大地方稅規模,使地方本級收入基本能夠滿足地方財政的開支,增強地方以自身相對獨立的財力來防范財政風險的能力。
三是健全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就防范化解地方財政風險而言,我國當前轉移支付制度應在兩個方面完善。
2.調整和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公共支出管理
按照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要求,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地方公共財政支出體系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財政風險的關鍵所在。第一,明確地方政府職能,合理界定地方財政支出的范圍。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政職能的客觀要求,地方財政應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地方財政資金要逐步退出一般性、競爭性經營領域,加大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第二,優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主要是在保證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的條件下,壓縮一般性項目開支,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科技、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第三,改革地方財政支出預算體制。要嚴格按照地方政府職能范圍確定預算支出范圍,調整優化預算支出結構,延長預算編制時間,細化預算編制項目并加強預算論證;同時嘗試開展部門預算,改變財政資金按性質歸口管理的作法,將各類不同性質的財政性資金統一編制到資金使用部門。第四,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加快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
3.增強各級財政風險意識,建立財政風險預警機制
財政風險問題貫穿于財政活動全過程中,是當前地方財政亟待關注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提高各級財政風險意識,預先估計財政風險程度,做好防范規避風險準備,是財政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的基本前提,是建立穩固平衡和強大的地方財政的重要保證。
為了切實有效地防范地方財政風險,應當根據我國地方政府財政運行的現狀,建立一套相對完備的監控指標體系,準確地反映地方財政風險程度和未來發展變化趨勢,對地方財政風險狀況做出及時的預測。地方財政風險預警指標系統可以包括地方財政自給率、債務依存度、償債率、內外債比率、地方財政可用財力比例等,相應設定風險指標控制范圍,劃分地方財政風險信號類別。
三、地方財政健康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
財政是作為國民經濟綜合管理部門,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承擔著重要的職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方財政如何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值得我們思考。
地方投資環境,不僅是經濟發展和資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投資者確定潛在直接投資對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礎設施等環境建設存在建設周期長、投資額度大、投資回報率低但社會效益高的特點,社會資金很難投入到這一領域,因此,財政必須從市場缺位的地方補位,加大投入力度,通過直接投資或多種融資方式,加強區域環境建設,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1.建設功能齊全的社會環境。要充分發揮財政部門籌集資金的傳統優勢,支持加強水、電、路等各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設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經濟發展硬環境,突出招商平臺建設,依托良好的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2.培育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要采取多種形勢,廣泛宣傳,大造聲勢,使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提高群眾的參與程度。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各種行為,敢于抵制,敢于舉報,加強打擊,努力打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濃厚氛圍,形成“人人都是經濟環境、事事關系經濟環境、處處維護經濟環境”的工作格局。3.創造優質規范的政務環境。政務環境是打造區域經濟環境優勢的重要標志,因為行政權力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最普遍,對公民和法人的影響最具體,對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最深刻。
多年來,我國地方政府面對財政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深化改革,發揮財政職能,深入推進財政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不斷提升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創新發展思路,增強改革發展動力。近年來,各項財政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這得益于財政干部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但總體來看,與形勢的發展和上級的要求相比,與先進國家地區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實現財政經濟的跨越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把更新觀念與改革工作結合起來,以觀念的更新來推動思路和措施的更新,推動財政改革與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