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愛
[摘要]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不僅是一種教學范式,更是一種教學精神、一種教育理念。在處處充滿“對話”的語境下探討有效對話教學中教師的素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根據對話教學的特征,重點闡述了在語文對話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關鍵詞]語文 對話教學 教師素養 學生
一、教師具有廣博、豐厚的學科專業素養,是進行對話教學的前提
構成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素很多,但作為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首先應當具備全面、系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修養,文本解讀無疑是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對語文教師而言,沒有自身對文本的深入和個性化解讀,就無法分享自己的體驗,所謂與學生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另外,教師還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視野寬廣,涉獵廣泛,尤其是跟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文史哲知識。目前語文教學現狀堪憂,源于許多語文教師視野狹窄,信息閉塞,人文素養低下,在教學中,只會復述教參的觀點,語言干癟蒼白,見解淺薄,缺乏思想的光芒,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常常陷入照本宣科、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表述無能”成了語文教師進行語文對話教學的一個瓶頸。
再次,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更要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和情商。語文教學活動就是一種語言對話活動,這個過程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師生與生活等多個對話途徑,但凡思想與思想的撞擊、情感與情感的交流、知識與知識的鏈接,都是通過對話達成的,對話的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個性、品德、情感潛移默化形成的過程,使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變革的過程。
二、教師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是進行對話教學的基礎
1.要擁有對話的學生觀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主宰整個課堂,學生完全處在被動、被控的位置,沒有激情,沒有思想,沒有個性主動性,是活生生的“容器”。而語文對話教學是真正主體性教學,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是其本質特點。對話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學生看成一個自我生命的實現者,具有自我保護生命力與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實體。在教學中,要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喚醒、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承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權利,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與學的主人,真正成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使自己的教學行為順著學生的思路轉換為課堂上的導學行為。對話話題的設置要盡可能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設置,給學生創設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教師應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參與與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獲得成功與進步。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命質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
2.要確認好教師自己的角色
作為教師,一定要確認好自我的角色。在對話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創設、保護、發展這個“平等對話”環境的責任人。教師要勝任這一新角色,首先要轉變觀念,正確的認識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平等性,了解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學習團體中平等的“首席對話者”。李維鼎在《對話三題》一文中指出,師生之間是一種有差異的平等,師生人格的平等是對話的前提,而學識上的差異則是對話的動力,師生對話正是一個差異的調整、發展的過程。這一說法明確了對話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在對話中,學生教師的角色賦予了新的內涵,教師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的過程被教;學生不僅僅被教,而且也通過對話過程在教。教師和學生在對話中共同構建,課堂中對話完全有機地融合為師生“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在這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話語霸權得以弱化和限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保證和提升,對話的信心得以增強,熱情得以激發,真正從內心接納對話。
三、教師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語言技巧,是對話順利進行的條件
課堂上,教師如果想利用凝聚在文本中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心靈,那就得視不同的教學內容首先調整好自身的語調、停頓、姿態、心情等相關因素,自如地駕馭情感,這樣,方能有效地感染學生。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簡潔、明了、熱情有感染力,而且要富有個性,能夠體現出教師的獨特風采。另一方面,教師之話語更應富于鮮明的激勵性和鼓動性,從而為學生向對話縱深進展而提供精神動力。教師要善于運用熱情的話語和非言語型肢體語言鼓勵贊揚學生,傳遞給學生欣賞、理解、感謝、關心、期待。
四、教師善于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對話走向縱深的平臺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人格的平等和教學民主是對話教學的前提。因此,教師一定要從以往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中走出來,從傳統的教學神壇走下來,走進學生中間,在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同時成為一個學習者和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進行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對話。當教師站在與學生人格平等的地平線上,歸還給學生話語權,這樣學生才能暢所欲言,雙方在互相的言語和傾聽中,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這樣對話才能成為師生心靈共振的思想與智慧的交響曲。在對話中,不單是教師本身,還要教育學生一定要真誠、寬容地對待發言者,有時候因認識、經驗的差別,能力的距離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錯誤的言辭,此時不應肆意貶損甚至否定。這是一種關懷教育,也是人文精神極好的體現。作為教師,實現有效對話教學的策略之一就是善于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充滿愛心的課堂氛圍,讓對話發自肺腑,走向心靈深處。
五、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調控手段,是引導對話走向成功的階梯
1.設置有價值的話題
對話是圍繞話題展開的。從對話的三要素(聽者、說者、話題)看,話題是對話交流的核心。要使對話有效,作為對話的組織者,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設計出富有價值的問題,進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對話的情境中。設計問題時,教師應與教材進行細致而深入的對話,再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及學生的實際,形成能積極調動學生獨立思考、能提供合作契機的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預設話題,不能不顧及學生的體驗感受。眼下有的語文課上,老師對話之初一下列出多道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就思考題,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的對話,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形式的教師主宰,學生只不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向標準答案靠攏,很難自主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使說了,也往往是對教師想法的猜測。這是典型的用“對話”之名,行“獨白專制”之實。學生缺少問題意識,被老師的問題牽著走,失去了對話的平等地位和獨特性。
2.給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
(1)要保證充裕的讀書時間
讀書,既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作者)展開對話,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有所感悟和體會。課前要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自讀課文并收集有關信息資料;新課進行過程中,在師生、生生交流與對話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課文;在交流與對話之中引導學生對關鍵語句品讀;課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訓練。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這樣才能獨立的、深入的與文本對話,建構意義。
(2)在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時間
課堂對話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說,更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因此,在對話時要有充裕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聯系已有的認知基礎,調動情感、態度的參與,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對作品情節、語言、環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在此基礎上形成個人的獨特見解。
(3)要有適時的對話等待
課堂對話信息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二是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形成個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等。三是在師生、生生交流互動中獲得的新知、重新建構的意義。對話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呈現或再現已獲得了知識,而是通過對話信息的交流互動,生成和建構新的意義,使知識增值、價值提升。因此,對話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只有在充裕的時間里,師生、生生通過充分地對話,才能產生互動效應,使對話不斷深入,對話的內容不斷增值,更加豐富、全面、生動和深刻,在互動中使師生的認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漸進與提升。適時的教學等待是增強對話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學生的思考交流需要時間醞釀,過于急促會導致思維結果草率,過于漫長會導致思維重心偏移而使注意力渙散,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踐合理控制。
3.加強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引導
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因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情趣、看問題角度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層次水平。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新課標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要讓學生產生這種感受和體驗,就必須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然而現在有不少對話課,老師對學生感知文本重視不夠,學生對課文還沒什么感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話”了。由于學生沒有對文本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對話變成了游離于文本的討論。這不符合語文教學實際需要,是走向另一個新誤區。對話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把“讀”的任務放在課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對文本閱讀的體驗傳遞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架設文本與學生生活、情思之間的橋梁,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為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奠定基礎。
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及時對對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引導學生走出表意,進入本質。當學生遇到障礙,陷入困境時,教師應及時作出針對性的反應和調整、或點撥、或補充、或再次閱讀,或進一步思考,多層次、多側面、多形式地運用情境、討論、談話等手段,從知識、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提供幫助,開啟思路,保證對話的延續性。
4.尊重豐富多彩的對話結果
學生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美學修養等都會影響到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和鑒賞,閱讀的結果往往會帶上學生強烈的主觀色彩,正是差異的存在,才有了對話的必要,構成了課堂合唱的“多聲部,使課堂生成了精彩;正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氣質和生活經驗都不一樣,所以即使閱讀同一文本,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見解,進而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等。學生在思考與辯論中探究文本,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同時進行多元思想引導。其實,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就是為了營造自由有度的空間讓學生不斷提升閱讀技巧和能力。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才能讓學生不再視閱讀為畏途。
當然,尊重差異,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茍同、依附。尊重學生的個性而獨特的理解體驗,并非讓學生游離主題,脫離文本,而是圍繞主題充分進行自主的思考和體驗。不僅如此,教師還應保持清醒的意識,不應被紛繁的觀象所蒙蔽,應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問題,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東西,不失時機地對思維的結果作出簡要的評價,引領學生走向對話的縱深境界。
六、教師具有反思意識和習慣,是師生獲得共同發展的途徑
反思是促進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學習者要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加強反思活動。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回顧、教師具有反思意識”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實踐過程中各個方面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教學效益,為自己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養成反思的能力和習慣過程。教師的反思內涵十分豐富,可以是課程設計和開發的反思,可以是對教學操作層面的反思,也可以是對自身教學觀、學生觀的反思。例如,教師可以梳理對話教學中的處理方式歸納分析意外的生成,反思“精彩和糟糕的教學片斷是什么”,“學生的整體反應如何”,“那些教學設計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在對話中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我重新設計這堂課,將如何教”等等。而學生也同樣需要進行反思:“我在課堂中參與對話了嗎”,“我對文本把握怎樣”,“對話中我的看法為何與別人不同”,“我該怎樣修正”等等。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個體反思,然后進行反思性對話,才會盡可能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避免對話中的“問題化”和“空泛化”。教師只有將反思作為自己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種方式,持續不斷的提高反思能力,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才能成為研究型教師。
對話教學作為教學的又一新理念,它體現的是民主、平等、尊重、自由、互動的人本思想,強調的是對話主體——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平等融合。對話時代雖然已向我們走來,但“非對話的傳統”仍然還存在,誠如李鎮西老師所說,真正的對話情境教學還沒有開始。然而,只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提高素養,準確把握“對話”的實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具有對話特質的課堂提問貫徹對話的本質,努力實踐,就一定會推動語文對話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課程標準的“對話”理論.語文學習,2002,(11).
[2]李維鼎.對話三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3).
[3]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教學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