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敏
[摘要]現代繪畫的極端個性化與藝術設計的矛盾與統一關系是此篇文章的中心容。設計藝術的社會特征及其主要特征——混濁之美。重點描述美的內涵及表達方式,代表人物。繪畫與藝術設計的差異性體現,表現對觀賞性和實用性的追求上。
[關鍵詞]個性化 社會性 混濁美 黃金分割
繪畫藝術和設計藝術從藝術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兩者同根同源,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的需要而出現分離,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兩個概念分開理解,更不能把兩者置于相互對立。
一、現代繪畫是個性的表露
繪畫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創新,而創新只有通過“個性化”才能夠得以實現,重復的繪畫沒有生命力。回顧繪畫發展史就會發現,無法中國還是西方,每一位杰出的大師都普經創造過極端個性化的作品。每一位巨匠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畫家,尤其是現代派畫家,他們在創作時可以完全不用考慮其作品的社會性,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現在個性化上。通過作者對美的形式法則的特殊理解而存著。任何一個偉大的畫家,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個性。畫家必須把自己個人的主觀意志潛能釋放出來,最大限度地表現自我。這方面,梵高無疑最具典型的代表意義。梵高于他生前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創造出的大量個性化作品從未賣掉過,就是因為其作品的極端“個性化”,以致不能被人們所接受。
二、設計藝術的經濟社會性
設計藝術依附于具體的理念和商品之上設計藝術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她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于藝術作品創造的始終。這是設計藝術和繪畫藝術的根本區別,設計藝術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在于顧客的需要。
人類在其歷史發展長河中,通過大量勞動和思考,把實用和美觀相結合,賦予產品物質與精神的重含義,這是人類進行藝術設計活動的一個基本特點。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深入發展,繪畫藝術和設計藝術走向更加相互獨立的方向。
三、對混濁美的追求是繪畫藝術的主要特征
我們祖先對混濁美有獨特的認識,明白事物的發展,有草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升華期、衰弱期以至到殘廢期,周而復始,循環輪回,亦把這種言、象、意的結果自然轉接為方弧線組合。無始無終,陰陽交合、交替的太極圖,這是中國古人對設計藝術的最高水平的貢獻,亦揭示出了宇宙的終極規律,展現了大美、大智。
在東方傳統文明中,美學與設計、物質與精神都處于良性互動、相互統一之中,從來沒有物質與精神相對立的哲學,印度梵的高度統一,中國陰陽與道的轉化統一,成為美學與設計思想的主導。
四、設計藝術的本質是美
繪畫藝術中的美的內涵成為設計藝術的靈魂,美在長期的藝術實踐活動中猶如發酵粉一樣伴隨著藝術的草創、成熟、升華。在時間坐標和能量場的共同融合下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它對純美術和純物質有排斥作用,它屬于非物質領域的。
在現代設計史上對20世紀影響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勒?科布歇。他運用建筑學的基本理論根據人體比例進行黃金分割,被稱為模數設計體系。模數最初對于建筑形式有著重要的貢獻,后來被運用到平面設計中,模數理論的基本原理就是對太陽神的肚臍、頭頂和伸直手臂的指尖進行分割。之后勒?科布歇將之變為44個長方形進行空間分割。模數體系的核心,就是試圖利用人們對級數變化心理反應所產生的秩序美進行設計。在勒?科布歇發明模數之后,歐洲各國設計師紛紛運用這一設計原理并將之進一步推進,最終形成了網絡設計的理論體系,網格設計體系把幾例分析法和數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征是重視比例感、秩序感、連續感、清晰感。總之,它是以理性的數理為基礎的形式法則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五、新時代設計藝術的探索
工業設計關鍵問題之一是正確處理設計觀念與社會經濟的關系,設計必須把握時代的脈博,我們這個時代的理念是和諧、和睦、中和、節能型社會和對氣候變暖的拒絕。因此,藝術設計與社會經濟形勢形成良性互動是設計發展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發展趨勢是呈現螺旋式的上升,后現代主義提出的科技與藝術的融合這一問題,將在信息時代的設計中得以解答。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3G時代的來臨,從事具體工業生產的人數可在大幅度減少,從事信息業和服務業的人數在迅速增加,人們的需求重點從物質領域向精神領域轉移,社會也從“硬件社會”向“軟件社會”轉化,人類已快速從知識經濟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變。如此,設計藝術也要隨之轉變不僅僅是設計手段,更重要的是設計理念,必須適應快速發展和變化的信息化時代的個性化需求。
六、繪畫與設計的差異性體現在各自的實現方式上
由于繪畫與設計存在著巨大的功能上的差異性,同時,在工藝制作的實現方式上也就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繪畫雖然是一門藝術,但在制作過程中技術的成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果說繪畫在藝術的前提下,是一個運用新觀念新手段面的創造過程,那么繪畫在其技術中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一系列因素則是完成和實現這種創造性思維的最重要的手段。
綜上所述,繪畫與現代市場設計有著巨大的差異。二者之間的關系屬于兩個不同性質行業之間的關系——是實用性與觀賞性的關系;是多層次、多社會性的理性思考與情感宣泄,表現個性才氣的關系,是體現工業化的生產技術水平與個體藝術者之手工技巧的關系。
參考文獻:[1]葛賽爾,傅雷,譯.羅丹藝術論.[2]杜威.藝術即經驗.當代美學,1986.[3]王仲.新論現實主義.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