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玲
[摘要]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要開拓思路,需從法律制度方面進行突破。文章指出,財稅法方面要給予明確的支持;要從法律上支持民間金融的發展,增強競爭性;制定農業保險法,減輕銀行壓力。
[關鍵詞]農村金融改革 財稅法擔保法農業保險法
一、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財政稅收法思考
農村金融改革從法律上說,不能僅著眼于金融法,還要從財政稅收法的角度來采取相應措施。實際上,各國的農業發展無不依賴于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如美國的三家農業銀行,即聯邦土地銀行、聯邦中間信貸銀行和合作社銀行在創建初期都由政府墊付巨額的創辦資本;法國政府每年撥給農民的年度預算中,要撥出一部分貼息資金給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以鼓勵農業投資。
因此,在構建我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時,要運用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財政要投入資金,同時采用價格保護、稅收優惠、利差補貼、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風險補償等措施吸引其他資本進入農村。
二、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擔保法思考
擔保問題是農村金融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農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可供擔保的財產很少,如果嚴格按照擔保法的規定執行,大量需要貸款的農民將無法得到貸款。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之所以未能很好的為“三農”服務,擔保問題無法解決就是一個重要原因。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解決擔保問題:
一是實現農村資產資本化。這是指農村土地、房屋、山林等農村資產的產權擁有者將其擁有的資產通過出租、抵押、合作或者入股等方式,將資產轉化為資本來經營,獲取經濟利益。目前我國還沒有從根本上對土地產權結構進行改革,農村土地產權模糊,農民缺乏符合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規定可供抵押的合格資產。
二是創新擔保方式。在農村地區,發展金融真正需要利用的是農村特有的誠信機制:農民收入不高,但是人們的流動性低,博弈次數多,人與人之間一般有大量的宗族裙帶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收入低影響償債信譽這一點可以被農戶之間的信用合作所彌補。在我國已經試點的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里,就有很多地方采用了聯合擔保的貸款制度,如河南濮陽市農村貸款互助合作社就采用了小組擔保貸款制度(一般三戶為一組),另外還可以通過在鄉鎮、村成立擔保協會的方法來解決。
三是發放信用貸款。要改變現有銀行一般只發放擔保貸款,不敢放信用貸款的現狀,在農村金融實踐中,有必要增加信用貸款的比重,可通過評定農戶信用等級,完善征信體系來降低風險。在鄉村中,由農民們一致公認的、口碑好的村干部或者村農戶擔當專職的信貸員,建立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小組,對貸款農戶的信用程度、經濟實力、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定,評出相應的信用等級,并發放相應授信額度的貸款證。只有保障農民貸款的收益性、安全性,才能吸引各類金融機構進入該市場謀取利益。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
三、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競爭法思考
農村金融改革將打破現有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壟斷局面,只有形成充分的競爭,才能逐漸降低農村貸款的高利率。從銀監會頒布的規定看,對現有銀行業機構的參與過分依賴,這將限制投資者來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壟斷,沒有為所有經濟主體提供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機會。如銀監會有關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章程規定:只有戶口在資金互助社所在地,或者在當地已經固定居住滿3年的人,才有資格成為會員?!顿J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規定只有境內的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才有資格設立。只有村鎮銀行允許個人投資,但個人投資者還需要找到主發起銀行,就投資金額、比例和主發起人達成一致。
在農村地區,民間金融一直在發展。但農村民間金融面臨著法律上的空白,不利于形成充分的競爭。我國農村民間信貸具有幾千年歷史,始終是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民間金融具有扎實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經濟基礎,具備很多優勢:第一,交易成本較低。農戶和中小企業融資具有規模較小、次數較頻繁、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以及無抵押物等特點,這對于正規金融機構來說,交易成本較高。而民間金融卻不一樣,由于借貸行為發生在一定的村落、鄉鎮,借貸雙方對信息都掌握得比較充分,交易成本自然較低。第二,方便靈活。民間金融往往建立在血緣、地緣等基礎之上,借貸手續極其簡單,而從銀行申請貸款手續復雜,審批時間過長。第三,還款約束力強。民間金融的內在約束機制是很有效的,從實踐來看比正規金融機構的還款率要高。
正如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溫鐵軍所言:“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所建立的農村金融體系都存在著重大制度缺陷……事實上,只有村級以下的社區性合作金融仍然具有生命力”。因此,從競爭法的角度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給民間金融以合法地位應是必然選擇。當然,這需要一些配套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健全的存款保險制度、完善的監管機制。
四、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保險法思考
在發展農村銀行業的同時,必須提供農業保險,否則在自然災害面前,銀行的貸款風險過大,會損害農村金融投資者的積極性。在構建農業保險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明確農業保險的政策性。由于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高頻率性、群發性且農業投保地域的廣泛性,使得農業保險具有高成本、高風險的特點,我國農民的保費負擔能力仍然偏低,原有的幾家開設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保險公司均以這一項業務虧損而告終。這說明農業保險不能單純地進行純商業運作,在制定農業保險法時應明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許多國家都在農業保險立法中對保險費的分擔作了明確的規定,如美國法律規定政府補貼保費的30%;加拿大法律規定政府補貼50%。
設定農業法定險種。根據保險大數法則的原理,保險參與率越高,穩定系數越大,越趨于合理。在制定農業保險法中,應根據地區差異,設定部分法定農業保險,這有助于提高保戶的保險意識,增強保險公司的資金積累,穩定農業保險的經營。法定保險的保險費在初期可由財政提供,或從扶貧款中撥付,也可發動社會捐贈。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與世紀反思.三聯書店,2005.[2]赫爾南多?德?索托,王曉冬,譯.資本的秘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3]許文盛.濮陽市供銷合作社關于農村貸款互助合作社的調研報告.中國農村研究網,200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