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
[摘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的社會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弱有所助,安居樂業,只有以簽訂勞動合同的方式、通過維護勞動者權益來落實社會保障,才能更好的建設和諧的社會。
[關鍵詞]和諧社會 勞動合同 企業勞動者 社會保障
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勞動者社會保障的社會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如何維護好勞動者的勞動保障權益,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保護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保持社會穩定、創建欣欣向榮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弱有所助,安居樂業,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羨慕的和諧社會啊!而要達到這個人人向往的理想社會,只有以簽訂勞動合同的方式、通過維護勞動者權益來落實社會保障,才能實現這一美好景象。
一、通過勞動合同固化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利益的協議,確立勞動關系就應當訂立勞動合同。因為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法律約束力,要求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有了這一前提,那么在勞動合同的內容上根據用工實際情況,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作為必要條款,列入到勞動合同之中,就使企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有了法律保障。
《勞動法》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勞動者依法有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目前,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對勞動者的保險待遇比較重視,都能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中都列入了享受保險待遇的條款,執行過程中也比較自覺和規范、而民營企業在勞動者簽訂合同、勞動者保險待遇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在重視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省份和地區,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就要求的比較嚴格,明確規定在勞動合同中享有保險待遇。而不重視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省份和地區,就不把簽訂勞動合同當一回事。有些勞動者在民營企業工作多年,至今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也沒有應該享有的保險待遇。有的民營企業圖省事、嫌麻煩,認為招聘的員工不固定,今天來,明天可能就走,勞動合同簽不簽無所謂。還有的民營企業不愿意承擔為勞動者應交的保險費用。更有甚者,有的用人單位不但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發生了工傷,也拒不承擔醫療義務,使勞動者能干的時候,是企業里的頂梁柱,有傷或有病不能干的時候,就陷入了困境,個人權益無法保證。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勞動合同來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沒有把勞動者享有的保險待遇列入勞動合同之中,沒有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勞動者不能拿起法律武器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勞動者得不到保護,勢必影響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企業和政府的形象。
二、通過理順體制保護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
針對部分民營企業不能按照《勞動法》規定,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的實際情況,應當在民營企業建立派駐式工會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由地方總工會支付,依法辦事的工作過程不受民營企業負責人的制約。對規模較小的私有企業,也要將其納入到地方工會組織監督之下。通過在用人單位建立工會組織和理順體制的辦法,來實施勞動合同的簽訂和履行,切實保護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
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的一對一的合同,如果在此基礎上,全體員工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職業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發揮集體的力量,那么個人勞動合同的履行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目前采用的單一層次集體合同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從實踐來看,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并不理想。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取宏觀層次集體合同模式,建立的是全國性、地方性、產業性、職業性的集體合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很有必要實行這種宏觀層次的集體合同模式,例如,煤炭行業就可以制定全國或全省煤炭行業的集體合同。簽訂集體合同時,由現行的同一個單位工會組織負責人與行政負責人簽訂,改為上一級工會組織負責人與下一級行政負責人簽訂,這樣做,更有利于增強履行集體合同的權威性,更有利于維護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
三、通過執法監督落實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
為了保證用人單位對勞動合同的正確履行,地方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應經常廣泛深入地到企業當中,對用人單位落實勞動合同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對依法執行勞動合同好的企業給予肯定和表彰,對不能按規定要求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的企業給予曝光和處罰。
由于目前企業用工性質越來越復雜,事實上地方勞動行政部門無力對用人單位進行地毯式的逐個進行審查監督,所以有必要加大勞動爭議仲裁的力度,鼓勵和支持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的做法進行舉報和申訴,同時對勞動者勝訴的裁決,通過電視、報紙、廣播電臺、告示欄等進行通報,通過這種方式起到警示和督促作用。近幾年來,企業因無勞動合同隨意辭退員工和無故解除勞動合同以及不執行社會保險待遇引起的勞動爭議案件越來越多,地方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本著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通過解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糾紛,充分發揮維護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作用。
實行勞動者社會保障,是解除勞動者后顧之憂、造福勞動者、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勞動合同依法簽訂后就具有法律效力,用勞動合同的方式,把勞動者應當享有的社會保障權利固化下來,通過理順體制和執法監督來落實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當前保護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一條重要途徑。只要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抓好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履行,就能使勞動合同真正成為勞動者權益的法律保障,成為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