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泊溪
中國企業在近十年的火熱繁榮之后正步入過冬期,隨著金融風暴的席卷而來,中國企業面臨著嚴冬的威脅。那么企業該如何做好“自暖”,“避寒”與“出擊”的準備呢?
嚴冬?還是暖冬?
經濟必然有其周期性,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前我們的經濟處于向下走的周期,跟世界經濟周期相吻合。這的確不是一個好氣候,可以說是個冬天,但我認為這個冬天可能是個暖冬。我有兩個理由:第一,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第二,中國的儲蓄率很高,對發展投資的支持力度很大。
眾所周知,我們去年經歷了兩大自然災害:南方雪災造成1500億的損失,汶川地震造成了8500億的損失。這些損失固然巨大,但也要注意到,四川全省只占全國GDP的4%,而汶川等幾個縣加在一起的GDP只占全國的0.34%。所以,較之于一年6萬億的財政收入,整個經濟沒有受到重創。
另外,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良好機制、體制還在發揮著作用;同時,中國企業在這些年的摸爬滾打中,慢慢修煉了內功,已經有將這個冬天變成一個暖冬的準備。
政府,如何服務企業?
中國的經濟是一個漸進式的改革過程,而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波浪式前進或者說螺旋式上升。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某一個特定時期要加強政府的作用,不僅是在中國,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是如此。
現在世界各國政府,都出來干預經濟,中國政府也出面進行調控,既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也輔以行政的手段,甚至是法律手段等,這也是為了保證中國經濟繼續按照市場經濟的道路走下去。
當然,在這樣的氣溫下,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企業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非常正常。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也不是只有好處,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說,造就了一些新的利益階層,給新的改革造成了一些障礙。但是,我們的市場改革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前些年,世界銀行做了一個研究,題目是《變革世界中的政府》。報告的意思是說:即使過去起過重要作用的政府,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它也應該考慮該做些什么。我們總結了一下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政府是法律、規則、制度的制定者,是市場的監管者、調節者、某些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提供者。同時,政府還擔負著推進改革深化的任務。
因此,政府應該做政府應做到事,才能夠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該挺傳統產業,還是高科技?
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理解這個問題肯定是不一樣的,致使考慮到的結果也會不一樣。目前,我國政府在不斷出臺政策,以擴大內需。當然會有很多人認為這些政策來得太遲,政府反應慢了,但我想也不能以我們做企業的人來要求政府的速度,那么我們自己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要提早反應。比如:這個時候要大幅度的收縮,有很多產業情況不理想就要果斷的減員增效,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二,要積極自救。比如:要集中精力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中國的經濟要邁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就一定要加大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并且要讓民營企業也參與到國家重大課題中去。
企業要在冬天來臨之前,提早做好思想準備和行動方案。當你日子過得很好時,就要想到危機隨時可能到來,要未雨綢繆,否則臨時抱佛腳可來不及。因此,轉型要提早做,危機要提早考慮,不要等到“危”了才想到“機”。
對于是集中精力發展高新技術還是發展傳統產業的問題,應該從中國的實情出發。要拉動內需,就得考慮兩點:第一,就是要充分的就業;第二,要讓農民去消費。而如果讓很多人失業,讓少數人去搞高科技,農民沒有收入,又如何使國家穩定?又如何拉動內需?
因此,首先就是要解決百姓的后顧之憂。比如:醫保問題,養老問題,社會問題等。只有沒有后顧之憂,老百姓的二十幾萬億的存款才敢拿出來消費。
其次,就是讓老百姓充分就業。誰都知道,搞高新技術好。,國家拿出一部分財力,通過應用高新技術使企業增加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技術含量,這樣的扶持還是完全必要的。
其實,國內活得好的企業,都是具有創新思維的企業,都是一些比較前沿,而且扎扎實實跟中國傳統經濟相結合的企業。
我想,企業事先要謀劃好,強化自己的主導產業,同時要把視角提前,企業要通過不斷創新,給自己找到新的市場空間。無論是做傳統產業還是做高科技產業,都一定要做領頭羊,只有在前面才有飯吃。
作為民營企業家來說,我們能做的是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技術附加值和產品附加值含量更高的產業,要開始有意識到尋找這樣的機會。
多元化,是過冬“棉衣”嗎?
說到底,這還是中國企業到底要不要多元化的問題。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還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企業能不能多元化?關鍵要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目前,國內相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聯想。大家可能知道,聯想集團只是聯想控股下面的一個子集團。聯想在收購IBM的PC業務以后,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買賣是虧的。但是,為什么我們依然認為這個案例很成功?
我認為,它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有國際化的團隊。中國目前似乎沒有一家企業能像聯想一樣做到有這樣優秀的、國際化的、年輕的、有職業素養的團隊。那么聯想為什么能撐住這個局面?就是因為適度多元。在聯想旗下,有神舟數碼,有制藥、有房地產等等產業。聯想就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該做加法的時候都加上,該減的時候都減掉了,把賺來的錢再去支撐主業,所以IBM收購也許是虧的,但通過幾年努力就盈利了。
我們企業為什么可以適度多元,并且相對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一直都是股份制企業,首先機制不是問題,我們看中的團隊人才都是有股權的,自己買一部分,同時公司送他一部分。然后,購并的企業一定要是行業里面前幾位的。
因此,老板有沒有胸懷,企業有沒有資金實力,有沒有相應的人才資源,激勵機制等,就決定了你是否適合摘多元化。同時,總公司可以搞多元化,而產業集團不能多元化。比如:做服裝就是要做好服裝,做科技園區就是去做科技園區。并不是說,下面的職工都去多元化了,這個概念一定要清晰。多元并不代表不去把每個單元做好,當每個單元都做好了,你自然就是多元化成功了。
適度多元化,會讓你在這個冬天里,有更多的資源儲備。
所以說多元化往往是有資金實力的企業才搞的。至于團隊,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并不難解決,但是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我認為首先是把自己的專業化做好,要做到行業的前幾名才可以考慮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是看本人、看本企業的需求,以及企業能力和機遇。實際上,多元化的企業都是總公司搞多元化,而下面的分公司要絕對專業化。前年,我分析了世界500強,其中174家是專業化企業,其他的則都是多元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