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洪
摘要:執政資源具有客觀性、稀有性、系統性、階級性、流變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執政黨掌握這些特點對有效利用和開發執政資源有重要意義。在執政資源的理論體系中,存在著運用與開發、積累與消耗、維護與流失、成本與效益和整體與部分等方面的矛盾關系。執政黨處理好這些關系有助于把執政資源轉化為實現政治目標的能量。加強執政資源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體現發展、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
關鍵詞:資源特點;矛盾關系;運用的理念
中圖分類號:D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2-0031-04
執政資源是黨的執政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2004年以來,理論界對執政資源的研究不僅在具體概念上有深入思考,而且在體系上也作了初步的探索。筆者認為,科學認識執政資源理論,應當把握其特點,了解其內在的矛盾運動形式,進而把握建設的方法。也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通過執政資源建設推進黨建新的偉大過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一、執政資源的特點
資源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人類生存的來源。《辭海》把資源定義為“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如果我們把“資源”與“執政”聯系起來,那么,資源不僅有了自然的屬性,而且有了政治的品格。因此,考察執政資源的特點,不僅要考察自然的屬性,也要考慮政治的待質。
1客觀性。執政資源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偽造,不能有虛假,更不能隨意被增減。列寧曾經指出:“客觀實在是人們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執政資源的客觀性,是執政黨利用和開發執政資源的前提條件,也是執政黨整合和配置執政資源的根據。既然執政資源是客觀的,那么,執政黨對現有的執政資源就要認真調查和盤點,使執政資源為推進黨的事業發展起積極作用。研究執政資源的客觀性對執政黨用好執政資源的意義重大。一方面,承認執政資源的客觀性,有助于執政黨最大限度地利用執政資源。在自然、社會和政治體系中,執政黨有許多執政資源可以利用。但在不少情況下由于執政黨忽略執政資源的存在而不能把執政資源轉化為政治能量。如我國社區有許多優秀人才資源就由于黨組織沒有發現或使用而被閑置。另一方面,承認執政資源的客觀性,有助于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從共產主義運動的教訓看,偽造虛假的執政資源是共產黨執政的大忌。蘇共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制造了大量的虛假政績資源,最終引發了合法性危機。我國在“大躍進”時期,也曾通過“放衛星”制造了許多虛假的政績資源。由于對執政資源的錯估,因而在人民吃不飽的情況下用糧食去支援“世界革命”。可見,研究執政資源的客觀性,既有利于我們黨有計劃地自覺利用執政資源,也有利于我們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評判和拓展執政資源。
2稀有性。執政資源與自然資源一樣,具有稀有性的特點。對我們黨來說,執政資源的稀有性首先表現在執政資源存量的有限。在執政資源體系中,有些資源要素可以無限使用,如黨的理論資源,但也有些資源只能有限使用,如物質資源。執政黨如果對有限資源進行無限制開發,就會引發執政危機。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蘇聯與美國開展軍備競賽,把國家的有限物力與人力過多地用于軍事裝備,結果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執政資源的稀有性,還表現在執政黨使用執政資源的相關限制。我們主張積極開發執政資源,但有些資源要素并不能隨意拓展,如權力資源。在民主政治國家,執政黨所擁有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駛。從這個意義上說,權力資源也是稀有的,需要謹慎使用。蘇共演變的重要原因是把黨的權力凌駕于國家權力之上,使用了無限的權力。執政資源具有稀有性的特點,要求執政黨運用執政資源既要有成本的意識,也要講法律的邊界。
3系統性。執政資源是由諸多資源構成的,具有系統性特征。首先,執政資源中的要素存在有機的聯系,能形成新的整體合力。依據結構主義理論,系統中的要素之和不是1+1=2的簡單相加,而是1+1>2的關系。同樣,執政資源中的諸多資源要素是相互聯系著的,在整體形態上能展現更強大的功能。正因為如此,執政資源建設需要研究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優化。其次,執政資源要素之間有能量。的交換。依據系統學理論,系統要素之間有能量的交換,能促進整體功能的增強。同樣,執政資源體系中的要素之間也有能量的交換。比如、物質資源越豐富,政治資源的能量就越大;反過來,政治資源的夯實也會促進物質資源的發展。第三,執政資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目前學術界研究執政資源盡管還比較零碎,但執政資源本身是一個系統。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執政資源的系統主要包括物質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四個方面。理論界的任務是依據客觀存在的資源要素,在理論形態上勾勒出執政資源的體系。
4階級性。執政資源的階級特性主要表現為執政資源的政治性質。在執政資源的諸多要素中,有些執政資源有明顯的階級性。如權力資源和意識形態資源。對帶有階級性的執政資源,執政黨應充分運用。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政治集團。毛澤東曾經指出:“黨是階級的組織”。執政黨開發和運用具有階級性的執政資源應當是執政資源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具有階級特征的執政資源與政黨的性質、政治目標和相關利益有密切聯系。運用這樣的執政資源越充分,越有利于執政黨意志的實現。在執政資源體系中,也有資源要素并沒有明顯的階級性。如物質資源和人才資源等等。但是,任何資源一旦被某個政治集團所利用,就帶有階級性特征。科技人才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被某個政黨利用后就有了階級性。人才資源可以為人民大眾服務,也可以為資產階級服務。因此,執政黨總是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竭盡力量把沒有階級性的執政資源為本階級服務,擴大帶有本階級特點的執政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政黨的執政資源都是有階級性的。根據執政資源的階級性的特點,執政黨開發和利用執政資源,就要有黨性觀念,要有政治的敏銳性。
5流變性。執政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是恒定的,它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流變。馬克思曾經指出:“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執政資源的流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積累式流變。執政黨在執政時總要消耗執政資源。為長期執政,執政黨對被消耗的資源必須予以及時的補充。隨著社會的發展,執政黨原有的執政資源會不斷積累,同時會產生出新的資源要素。這些執政資源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執政黨的能力。二是萎縮式流變。執政資源是具體的,歷史的。有些執政資源在_定的歷史條件下曾經發揮過重大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會失去價值。如用群眾資源以大規模政治運動的方式從事經濟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就不能使用。因此,執政黨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執政資源,對不適事宜的執政資源要堅決摒棄。三是消散式流變。執政黨在應用執政資源
時,會發生執政資源流失的問題。如在社會轉型期,就有信仰資源和民心資源流失的危險。鑒于執政資源流變性的特點,執政黨加強執政資源建設要維護執政資源,積累執政資源,及時補充被消耗的資源要素。
6可塑性。所謂執政資源的可塑性,就是政黨按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對現有的執政資源予以加工、細化和塑造,并使之為本黨的利益服務。執政資源往往處于“毛坯”狀態,如,果沒有精細的加工和提煉,就不能成為政黨執政的積極要素。為什么不同的政黨在同一時空狀態下執政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執政的政黨善于提煉和塑造執政資源。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政后,把儒家的核心思想改造為他們的思想資源,就統一了民眾的思想。當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黨把全國的三大工會聯合起來,使黨有了強大的組織資源。我們黨非常善于發現和提煉執政資源。汶川大地震時涌現出的無數感人事跡,我們黨及時提煉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加強了黨的思想資源建設。依據歷史經驗,執政黨對執政資源的塑造,一方面要根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價值目標及時發現和開發執政資源;另一方面要提高開發執政資源的能力和藝術。
二、執政資源中的內在矛盾
執政資源與其他理論形態一樣,內部要素存在著各種矛盾關系。毛澤東曾經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從根本上說,就是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執政資源中的一系列矛盾。
1運用與開發。運用是激發執政資源的能量,而開發是對執政資源存量的補充或積累。運用與開發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對執政資源的運用,就沒有開發執政資源的必要;反之,開發了執政資源而不去運用,開發就失去了意義。運用是開發的目的,而開發是運用的前提。我們知道,政黨執政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擁有執政資源。執政資源越豐富,執政的條件也就越優越,政治目標也就越容易實現。但是,一個政黨如果只知道運用執政資源而不去開發執政資源,執政就難以持續。一方面,執政資源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補充資源能量。對執政黨來說,執政資源的許多要素是稀有的,不可能無限制使用。對不斷消耗的執政資源,執政黨必須及時開發和補充。另一方面,執政黨在運用執政資源時需要開發新的執政資源。執政資源的種類不是恒定的,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要求。當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政黨執政就需要新的資源要素。否則,執政的效能就會大大降低。如網絡資源,就是現代政黨執政的必要條件。政黨政治的實踐證明,執政黨對新的執政資源開發得越早,執政的優勢也就越大。
2消耗與積累。政黨運用執政資源的過程,也是消耗執政資源的過程。為使執政資源可持續利用,執政黨就必須不斷積累執政資源。消耗與積累是一對矛盾關系,兩者相互依存和轉化。執政黨消耗執政資源是為了獲得政治成果,同時也是實現政治目標的必要代價。但政黨在消耗執政資源的時候必須以執政資源的積累為基礎。政黨執政是不斷消耗執政資源的過程,因而持續執政需要豐厚的執政資源作儲備。執政資源的積累猶如國家資金儲備一樣,不僅能保證當前執政的消耗,而且可以應付各類突發的危機。一個執政黨如果只顧執政資源的消耗而不注意執政資源的日常積累,就可能在重大危機中遭受挫折。蘇共在推行所謂的“民主”時,由于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源、精神資源和民心資源的儲備,因而在首次民主選舉時就遭受慘敗。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執政黨積累執政資源難,消耗執政資源易。古今中外,不少政權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權的開拓者積累了雄厚的執政資源,而后繼者卻不斷消耗前人的執政資源,從而導致政權出現“周期律”。所以,一個謀求長期執政的政黨,必須平衡消耗執政資源與積累執政資源的關系,做到積累大于消耗。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有的黨組織領導干部急功好利,對前人所積累的執政資源大量消耗,而對自己離崗后的政績卻漠不關心,結果留下一堆爛攤子。正確處理消耗與積累的關系,關鍵是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一方面,要善于消耗執政資源,因為執政黨沒有執政資源的消耗就得不到相應的政治效益;另一方面,要不斷儲備執政資源,因為執政資源積累越多,就越能保證執政的持續性。
3維護與流失。執政資源的流失是指執政黨掌控的執政資源在沒有轉化為政治能量的時候就發生了沒有意義的蒸發。執政資源既然有流失的現象,執政黨對易失的執政資源就要進行自覺維護。維護與流失也是相互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沒有執政資源的流失就不需要維護,而維護執政資源的目的是防止執政資源的流失。執政黨對執政資源的維護越充分,執政資源的流失就越小。執政資源的流失,一般是執政黨在沒有清醒維護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之所以失去政權,一個重要原因是執政資源的流失。臺灣國民黨在第一次競選時失利,主要是搞黑金政治,內部分裂,失去了民心資源和組織資源。同樣,民進黨在第三次競選時慘敗,是因為陳水扁腐敗和經濟衰退,失去了合法性資源。執政黨維護執政資源,需要關注在一定條件下最易流失的資源要素。在我國社會轉型期。黨最易流失的執政資源是信仰資源和權力資源。發展市場經濟,會產生價值多元趨勢,而價值多元化必然會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產生沖擊,從而導致信仰資源的流失。執政黨維護信仰資源,就要加強思想理論的灌輸,倡導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權力資源流失也是社會轉型期的嚴重問題。因為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相伴隨,必然對執政黨掌握的權力資源提出挑戰。在某些地方,一些不法私營企業主與當地的干部聯合起來,使黨和政府的政策有利于資本的利益。還有一些地方的私營企業主直接用手中的錢“賄選”,其實質就是黨的權力資源的流失。防止執政資源的流失,重在對執政資源的有效維護。
4成本與效益。成本與效益的辯證關系是,成本消耗是效益的基礎,而取得好的效益是成本消耗的目的。但從經濟學的視野,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是經濟人的追求。把經濟學關于成本與效益的原理用于執政資源建設,就要正確把握投人與產出的關系。執政資源是有成本的,消耗了成本,就要有執政的效益。執政黨運用執政資源,應以最小的執政成本獲取最大的政治效益。但在政黨執政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講政治效益的資源投入,造成了執政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蘇共在軍事上的巨大投入,就沒有考慮政治利益上的相關效益,從而無端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執政資源。歷史實踐證明,如果一個政權維系它的運作總是要比別的政權多花費好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財力、物力和精力,那么,實施的效果暫且不論,至少這種運作在成本上是難以為繼的,肯定會入不敷出,最后破產了事。在我們黨內,也存在運用執政資源不講效益的情況。1958年開展的“全民煉鋼”,就是不計執政成本的政治消耗。“文化大革命”以巨大的資源投入不僅沒有產生任何政治效益,而且使國民經濟走到了崩潰的邊緣。當前,在我們黨內仍然存在不計成本的執
政行為,如一些地方搞“形象工程”,用了巨大的經濟投入也沒有產生任何政治效益。不計成本地追求某一政治目標,這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大經驗教訓。為此,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必須提高成本意識。
5局部與整體。執政資源作為一個系統,存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執政資源的體系是整體,而構成整體的資源要素是局部。整體是由多個局部構成的。沒有局部就沒有整體,而沒有整體,局部的存在也沒有意義。整體是局部存在的價值,而局部是整體存在的條件。為此,處理執政資源中的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應當著眼于資源要素的有機聯系和整體功能的優勢。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是對執政資源的要素進行有效配置和優化。依據系統學原理,執政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優化,不僅會產生執政資源系統性的合力,而且會產生大于原有要素相加的政治能量。對我們黨來說,追求執政資源的整體合力,就是要把物質資源、文化資源、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對接,使之相互適應和相互配合。實踐證明,執政黨對資源要素的整合越科學,配置越優化,執政能力也就越強。
三、執政資源建設的理念
加強執政資源建設,重在運用,而有效運用執政資源的關鍵是樹立科學的理念。科學的理念是觀念的體系,能對執政資源建設提供理論根據、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含了資源運用、消耗、開發和維護等_系列理念,因而是加強執政資源建設的理論基礎。
1把發展作為執政的第一要務,不斷增加執政資源的總量。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展不僅有經濟的增長和結構的提升,而且有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進步。但是,政治、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相應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才有可能。根據這一原理,加強執政資源建設,首先要積累物質資源。黨的物質資源的增加。將會為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增長提供必要的條件。毫無疑問,物質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增長。自然會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事實上,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也就是社會資源總量不斷增加的過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開宗明義地引用了摩爾根的一句話:“人類進步的一切偉大時代,是跟生存資料擴充的各個時代多少直接符合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其本質是不斷增加資源的總量,讓大多數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獲得自由,過上幸福而美滿的生活。為此,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不斷追加社會總資源作為根本目標。
2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讓大多數人創造和享用執政資源。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有多種含義,但基本要義是發展好實現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享受”。以人為本的這一理念,間接地回答了執政資源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即“為什么要運用執政資源,由誰來開發執政資源,執政資源最終歸誰享受”。馬克思主義的資源觀認為,資源是由人民創造的,資源的成果應當讓人民享受。可見,馬克思主義的資源觀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礎,凸顯出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我們黨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必須樹立為人民開發執政資源的意識,緊緊依靠人民開發執政資源,讓最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執政資源的成果。
3把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作為基本要求,不斷增強執政資源的整體合力。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黨的十七大強調,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協同發展。同樣,加強執政資源建設也必須體現物質資源、文化資源、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全面而協調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執政黨片面發展某一執政資源并不利于執政效能的提高。這是因為執政資源的要素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單一資源不可能離開其他資源的發展而發展。如果發展物質資源而不開發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物質資源最終也不能發展。同樣,如果沒有物質資源作后盾,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就失去了發展的基礎。為此,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必須體現全面協調的要求。對執政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注意節約的原則。在執政資源中,不少資源要素是有限的,如物質資源。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和運用,要注意一代又一代人的需求。但執政資源中的不少資源要素是可以不斷再生的。如執政黨的民心資源和理論資源。對這些資源,執政黨可以通過制度和機制不斷地持續開發。
4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有效推進執政資源建設。依據執政資源的分布狀況,我們可以把執政資源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空間上劃分,我們可以把執政資源分為國際資源和國內資源;從形態上劃分,執政資源可分為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從治國的要求上劃分,執政資源又可以分為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從信息技術的視角,執政資源又可以劃分為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從政黨的運作情況看,執政資源也可分為黨內資源和黨外資源,等等。以統籌兼顧的方法加強執政資源建設,就是要兼顧執政資源的兩個或多個方面,切忌片面性。要做到兩個或多個資源同時運用,一同開發,以增強執政資源建設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