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興
摘要:從政黨依靠力量視角對群眾概念予以界定,缺少時群眾個體利益、作用的現實考量,需要重新審視。一方面,群眾的外延在擴大,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是包含新興階層等在內的各個階層、各個團體的最廣大人民群眾。另一方面,對群眾內涵的認識有待深化。這樣,有利于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更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動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
關鍵詞:人民群眾;政治發展;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A849;D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12009)02-0168-03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群眾”與“人民”、“人民群眾”等同。談到群眾,更多是從政黨依靠力量來看的,對于“革命黨”,是爭取社會力量、贏得政治斗爭的需要;對于“執政黨”,是鞏固執政基礎、實現治國理政的需要。這種視角固然正確,但缺少對群眾個體利益、作用的現實考量,需要重新審視。
一、關于群眾概念的外延的局限
群眾概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其狹義含義是指工人階級;其廣義含義是指哲學意義上的“人民群眾”,往往指不同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中的勞動者。在中國群眾概念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征。在中國民主革命初期,毛澤東認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中產階級“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毛澤東從朋友的角度把當時社會基本群眾力量概括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民族資產階級。他還認為,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美帝國主義及蔣介石集團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群眾作為與政治現實需要高度耦合的政治概念,其范圍是變化的,更多是視各階級對待革命的態度來認定的,因此它的范圍與階級對抗的形勢緊密相關,強調群眾內部的敵我之分、階級陣線之分、意識形態之分。
以上分析方法在革命時期是很正確的,遺憾的是,我們黨執政后較長時期沒有根本改變這種思維方式,繼續賦予人民群眾以強烈階級性、革命性特征。比如,建國后毛澤東曾說過:“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其原因,從根子上看,是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發生偏差所導致;從思維方式講,表現為黨內對斗爭哲學的路徑依賴。
在我國社會基本矛盾、中心工作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這種認識人民的方法顯然不妥當,而應以是否愛國(政治標準)及其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經濟標準)來判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社會結構被打破。一方面,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沒有變。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作為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然是我國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黨必須始終代表這部分群眾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是指包含新興階層等在內的各個階層、各個團體的最廣大人民群眾。這是因為:首先,我國政權是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新興階層是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鼓勵、幫助下產生的。其次,新興階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守法公民。再次,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消滅,新興階層的絕大部分成員擁護黨、社會主義和人民政權,在發展生產力,增加就業,滿足人民生活多樣化的需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貢獻。這既表明黨始終關注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利益,體現黨的階級性;同時又兼顧到其他勞動者、社會主義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者等群眾的利益,體現黨的群眾性。因此,“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边@個論斷解決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是在認定人民群眾的基本原則上的發展,既是一個觀念問題,也是基本理論問題。
二、關于群眾概念的內涵的不足
具體分析,群眾概念的內涵常常是在幾對關系中被定義的,如政黨一群眾、政府一群眾、干部一群眾等,群眾往往指代非執政階層的社會群體。這幾對關系都屬于上下關系,群眾處于在下者的地位,體現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這種情況下,對群眾可能產生幾種錯誤看法。
錯誤一:產生對群眾不夠信任的錯誤。政黨、政府、干部等,不是群眾的主人,也不是外在于群眾、與群眾對立的,而是與群眾一體的,代表著他們的利益。但是,作為在上者,對群眾的某些負面評價和不信任態度,還是存在的。比如,群眾需要教育,暗含著他們知識水平和判斷能力低下;群眾的意見需要集中和升華,暗示他們的意見包含著錯誤和處于較低的意識水平;群眾需要引導,暗含他們的行為有盲目性,容易偏離正確軌道;群眾需要組織,暗含他們的無序性、散漫性;群眾需要動員,暗含他們有消極被動性,但又容易追隨領袖等。此外,群眾中還有思想覺悟落后的群眾、不明真相的群眾、受敵對勢力利用的群眾等等。與先鋒隊和干部比,群眾處于低位劣勢狀態。所以先鋒隊既要“密切聯系”群眾,又不能“混同”于群眾。
上述錯誤認識反映到黨內,往往導致“個人英雄主義”情緒滋長:一是“領導高明”的傾向,二是“夸大領導作用”的傾向,三是“單純向上負責”的傾向。
錯誤二:產生重集體、輕個體的錯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在壓抑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社會整合和政治調控體系。其核心,是以個人對集體的絕對服從為基礎,以下級服從上級的高度集權的行政命令為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原來被壓制的個人和社會開始凸現。國家雖然仍然是社會資源的控制者,但社會也已經成為控制資源的潛在有力力量,社會占有資源多元化,社會的自主性越來越明顯,出現了相對獨立的個人與社會力量。今天,簡單地采用思想控制,表面上看可以暫時壓下去;但隨之而來的是民主熱情下降、政治參與冷淡,導致人們對黨喪失信心和認同感,最后是黨失去群眾。
錯誤三:產生群眾政治權利難落實的錯誤。在群眾成為行為主體的場合,表面上群眾成為主動的自主的政治角色,但是,這些行為基本上屬于動員性的。群眾參政的主要方式是參加黨和政府發起的政治運動,群眾行為屬于被動的、呼應性的和追隨性的。參政的目的,主要是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而不是對政策施加影響,群眾參政成了黨和政府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群眾運動”往往成為“運動群眾”。所以,在理論上,群眾也被籠統地承認為國家的主人,但由于具體的公民權利沒有得到落實,群眾是以在下者的身份進行的參與,是納入在上者設計的軌道和方向的參與。這樣,在具體操作層面上,群眾仍是權力的客體,處于政治生活的邊緣,成為政治動員的對象,甚至淪為消極被動的一群。我們可以看一
組以群眾為主語的謂詞:如群眾意見、情緒、呼聲、來信、上訪、參與、監督、評議、自治等。這些行為雖然是群眾政治參與的行為,但這些行為仍有被動性,即它是被允許的行為,而不是法定的權利;它的目的是在上者賦予的,而不是自生和自主的;特別是它的效用具有可選擇性,而不具有剛性的約束力。
三、幾點啟示
科學界定群眾概念,對于我們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意義重大。
第一,有利于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黨的宗旨歷來就是為人民服務。長期以來,我們雖然一直強調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但在具體工作中,更多是從政治意義上來看待人,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支持作用。從毛澤東起,我們始終強調黨的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強調關心群眾生活,等等。代表那個時代黨的最高認識水平的論斷,是鄧小平在八大上所講的那段話,“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這一觀點,學界稱之為“工具論”,是從政治層面對政黨與群眾關系得出的經典結論。
改革開放來,對人的生命、人的尊嚴、人的權利的重視成為社會生活中不斷涌動的潮流。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真正把黨的宗旨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昭示了黨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人,是人民至上。顯然,“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超越了單純的政治層面上對人的理解,凸顯了對人的尊嚴、人的生命、人的權利的尊重,從而增強了黨的價值取向的科學性、現代性。
第二,有利于更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在價值層面上確立以人為本,才可能在政治層面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耙匀藶楸镜摹荆褪潜驹?,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社會利益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一是各利益群體分享改革成果的迫切性直接性更強烈;二是利益關系交織的復雜性更突出;三是各階層客觀上的相互依存與心理上的差異逆向發展;四是生存于群眾之中的黨員,隸屬于不同階層,造成黨員思想狀態的復雜化,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堅持以下幾點:一是,必須堅持生產力優先。只有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才能為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提供物質基礎。二是,必須堅持社會公正。以人為本是從公平、正義原則出發提出的,和諧社會應當是尊重精英群體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的社會,但當前要始終優先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工農基本群眾的利益,特別要求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人格。所以,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體現公平、正義。三是,必須堅持統籌各類利益。其中,經濟利益是基礎,政治利益是核心,文化利益則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體現。全面統籌協調實現這三大利益,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必須堅持共同富裕。普遍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防止形成少數人暴富和多數人貧窮的“金字塔型”的社會階層結構,合理整合黨員利益與群眾利益的關系。
第三,有利于推動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是黨的優勢。在執政的條件下,群眾的政治參與,可以形成黨執政合法性的支持系統。一方面,要求政府職能轉變,建設高效、透明、服務的責任型政府;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公民意識、人權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逐漸覺醒,互聯網、新型媒體的出現,公民社會的日益顯露,為民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發展,要求黨領導社會領導群眾的方式有相應的發展變化。
因此,群眾參與需要更加制度化,需要黨調整和改革原有的社會整合與政治調控模式,建立起一種與利益主體多元化相適應的聯系群眾、保持社會穩定的新方式。首先,要確保群眾民主權利得到落實。征求群眾意見的“民主”可稱為“咨議型民主”,群眾的意見可以受到重視,但不具有法定的權威和約束力。群眾只是決策者的信息來源之一,不是決策者。為此,要探求黨與政府作為主權者的受托人,執行群眾的集體意志的途徑。其次,要建立政治參與的規范程序。泛而言之的群眾的參與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其典型方式是“群眾民主,領導集中”模式,這不是制度化的民主,迫切需要改進。再次,要推動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使基層民主的深度與廣度得到切實發展,并向上一層次發展。同時,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使其成為所代表的群眾意志和利益的表達渠道。其本質是解決社會制度的包容性問題,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會沖突的能力問題。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