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禮
摘要:公有制為主體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而面臨困惑,突破目前的困境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公有制和公有制為主體的認識。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強國有經濟。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二是大力發展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
關鍵詞: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主體
中圖分類號:F121.2;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2-0151-04
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論段在理論上已經形成共識,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公有制是否還是主體、怎樣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成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本文對此作些探討。
一、公有制主體地位面臨的現實困惑
黨的十五大報告對公有制為主體的定義,也是迄今為止理論界的普遍共識,即“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而傳統的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則呈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是從企業注冊“資本”比重看:我國的公有資本已大大少于外資資本,也大大少于私營企業的資本。目前,全國國有企業實有58.94萬戶(其中企業法人24.46萬戶),注冊資金4.77萬億元;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實有28.78萬戶,投資總額2.27萬億美元;私營企業實有643.28萬戶(含分支機構),注冊資本(金)實有11.26萬億元。而且,公私經濟注冊資本近10年來差距平均每年擴大2個百分點的趨勢將延續。
二是從企業“資產”的比重看:根據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公有制企業(國有和集體企業)的資產已少于其他企業的資產(見表一)(由于那次經濟普查是從企業形態來分的類,“模糊”了公有資產與非公有資產的問題,即未注明占全國總資產三分之一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公、私資產的數額,故公私資產比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
三是從公私經濟在就業、GDP、稅收等方面的比重看:根據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成瑞韻測算,2007年我國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在四大指標中所占的比重大體如下:
——資本: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約為:49%與51%;
——就業人員:公私經濟(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約為:37%與63%;
——國內生產總值:公私經濟所占比重分別約為:37%與63%;
——稅收:國企民企所占比重分別約為21.4%與78.6%(2006年)。
根據以上數據,如果用既有的關于公有制和公有制主體的定義很難說明公有制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故理論界多認為公有制在我國已不占主體地位,不少學者主張去掉“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只用“公有經濟的控制力”、用“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來論證“主體地位”。
二、深化對公有制和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認識
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公有制和公有制為主體的認識。
第一,要深化對公有制的認識。
我們過去學習蘇聯教科書,把公有制限定為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后來盡管有所發展,但沒有跳出其框框。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黨的十六大報告、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首先,依據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公有制的本質含義是勞動者所有制。
公有制是共產黨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潲滅私有制后的社會主義要建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通稱,在馬克思那里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有公有制、社會所有制、重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等等多種說法,但其本質含義是勞動者所有制。馬克思說,“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馬克思主張消滅的這個私有制是專指資產階級所有制。馬克思說:“私有制不是簡單的關系,也絕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或原理,而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總和”。“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由此可知馬克思主張的是共產黨人要消滅資產階級所有制,而不是要消滅一切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我們通常也稱之為所有制)。槽反,馬克思認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擺脫奴隸地位、當家作主的經濟基礎。他說:“一個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其他任何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

消滅了資產階級所有制即私有制后,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故我們說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與剝削者相對的是勞動者,與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相對的就是勞動者所有制,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含義是勞動者所有制,是“重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的總結論述中也是這樣寫的:“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變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在協作和共同占有土地在內的一切生產資料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
其次,公有制或勞動者所有制可采取國家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等形式。
“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不僅是公有制,而且是公有制的高級形式。“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是馬克思在其輝煌巨著《資本論》第一卷的總結性論述中提出來的,是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最成熟、最權威的論述。但在對重建的“個人所有制”的理解上,歷來眾說紛紜,直到目前也沒有一致的認識(被稱為“經濟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指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另一種認為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全社會每個人都有,又誰都不能據為己有的全民所有制。筆者認為這兩種認識都是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的。關于第一種觀點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于:其一,生活資料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是歸個人所有的,重建從何說起?其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所有制,通常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馬克思在《資本論》里運用否定之否定原理來分析、揭示所有制的演變規律,顯然也應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其三,如果說馬克思在這一段話中提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是
指生產資料所有制,而否定之否定后重建的卻是生活資料所有制,這是嚴重違背邏輯的同一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偉大的馬克思絕不會犯如此顯而易見的錯誤。而把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理解為全民所有制,更是牽強附會的。“全民所有”是斯大林創造的一個名詞,有學者說它是“一個外延和內含都不清楚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本文這里不討論“全民所有”的科學性問題。從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來看,全民所有制實際上是國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企業=國有制企業。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無產階級的國家所有制與聯合的社會個人所有制是兩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前者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首先實行的一種所有制形式,后者是社會主義得到一定發展之后實行的一種所有制形式。
由此可知,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不是指生活資料的所有制,而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是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而不是“國有”;不是簡單的獨立的個人所有,而是在“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其具體組織形式就是我國改革中已出現的以企業職工持股為主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在這兩種企業里,企業財產由全體職工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但企業的財產又不是無主財產,而是歸單個的職工所有,每個職工擁有總資產的份額,清清楚楚。雖然每個職工都是企業財產的所有者,分別擁有其中的一份,但卻不能像在簡單的孤立的個人所有制中那樣,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現在的個人所有,是比孤立的單個人所有更高級的個人所有,是“重建的個人所有制”。“經濟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進程而破解。
第二,要深化對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認識。
黨的十五大報告對公有制為主體的定義,即“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這個定義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要對“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進行符合市場經濟特點的界定。
筆者認為,關于“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的含義應從如下三個方面去認識:
一是從資本市場中的公有資本的市值的比重方面去認識。現在很多人從注冊資本量方面來衡量公有制是否是主體,這是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注冊資本的多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能很好反映其是否有優勢,一個注冊資本少的企業,經過發展超過注冊資本多的企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其資本是否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通過市場來評估。據統計,隨著國企的重新整合、整體上市,到2010年,國資委實際掌控的股份,將占整體市場份額的70%以上。這才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的事實。當然隨民營企業上市的增加,其比重會有所變化。
二是從國有資本對國民經濟的主導能力方面去認識。如果國有資本能夠主導國民經濟的發展。顯然是優勢。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實施趕超戰略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發揮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的基本要求下,更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優勢,充分用好宏觀調控和國家干預,更必須以國有資本為主導。
三是從國有資產、集體資產,股份合作企業和職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工個人資產三方面去認識。“重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含義,只有把股份合作企業和職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工資產納入公有制范圍,公有制才完整,也才能更好把握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改革、發展的方向。
三、從兩大方面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第一,加強國有經濟,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
國有經濟是我國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進而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公有制為主體,除了量的優勢,還要質的優勢,要起主導作用。為此一定要保證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
一是分層級、分領域地實現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推動國家資本向關系國家經濟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尤其是高科技領域集中,體現國有經濟在國家層面上的控制力。在上述前提下,在省級范圍,尤其是中心城市,國有、私營、外資企業“三駕馬車”可并駕齊驅,主要以國有控股來體現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與控制力;市縣范圍,非公經濟可占更大比重,國有經濟可不作要求。在各領域中,對于金融、資源、高新技術、公共產品等,應在國家層面體現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對于一般性的自然壟斷行業,可在地方層面通過控制方式來體現公有經濟的控制力;在產業結構上和產業布局上,對于上游的資源性產業、國家區域協調性產業,可在國家層面加以控制;對于中下游產業、終端產品,可完全自由競爭。但是對于極易產生市場波動和容易產生過度競爭的行業,應適當控制外商規模與比重。
二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實施普通實體經濟鼓勵民營,關鍵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由國家控制的產權發展戰略。
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大力發展公有的機構投資者(例如社保基金等),通過國有資本在資本市場上擴股融資、售股變現、收購兼并、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手段,實現全局性、戰略性控股,逐步實現國有經濟的新格局,在股市上實現公有制為主體。
第二,大力發展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
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它應該成為公有制的主體。國有制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占主體、占多數的所有制形式,要保持公有制在量的方面的優勢,還要從發展勞動者所有制方面下工夫,大力發展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
發展職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業,也就是重新建立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其途徑有二:
一是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盡可能將國有企業改制為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除壟斷性、公益性和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外,其他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進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在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過程中,就要盡可能將國有企業改制為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辦法是將國有企業資產評估后以安置費形式贈送部分資產給職工,剩余資產由職工購買(可以分期付款和以工資、紅利抵扣)。這樣做的意義在于既保證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同時又避免國有企業改革中國有資產流入少數人腰包。中央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要實現中央的這一部署,國有企業改革就要“給生產者個人以財產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就是辦法,是從根本上解決資本和勞動關系的關鍵所在。
二是新辦經濟實體盡量引導勞動者投資,發展合作經濟。這既有利于勞動者成為所有者,又調動廣大勞動者的投資創業積極性。
責任編輯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