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英生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2.76%,其中藏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居住最廣的一個民族。統計數據顯示,青海藏族聚居區面積達69.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95%以上;全省藏族人口118萬人,占青海總人口的22%。青海藏族聚居區主要指海南、海北、黃南、玉樹、果洛、海西以及樂都、循化、化隆、湟中、湟源、大通等縣的部分區域。藏族聚居區文化建設在全省文化事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青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局。如何從藏族聚居區特殊實際出發,加大文化建設力度,走出一條具有藏族聚居區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是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一個戰略性課題。
一、青海藏族聚居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力推動下,青海藏族聚居區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趨完善,農牧區群眾“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進一步改善。全省藏族聚居區現有各級圖書館31個,群藝館、文化館37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6個,博物館6個。
1、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在全省實施了縣級“兩館”建設工程,興建或改擴建縣級文化館、圖書館40個,基本實現了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的目標。海西州投資上億元,修建了州民族文化中心、海淀圖書館。果洛州修建州影劇院、州圖書館。全省330個文化館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目前已完成建設項目61個,79個項目已在加緊各項前期工作。
2、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累計投資1567萬元,全省基層分中心和基層服務點總數已達61個,覆蓋了省內98%以上的縣級圖書館。文化進村入戶工程自2006年實施以來,青海省三年內累計投入資金3096.5萬元,為農牧區的1185個村辦文化室、444個業余劇團以及文化大院和中心戶配發了圖書、服裝、樂器等文化活動用品。通過“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提高了農牧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了農牧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送書下鄉工程自2003年實施以來,已向全省的基層圖書館累計配發圖書22.48萬冊,總價值達261萬元。農牧區電影放映工程為藏族聚居區各縣分別配備了一輛流動電影放映車,發放補貼200萬元,并恢復和組建了農牧區電影放映隊150余支,全年共放映電影2.3萬場次,覆蓋了全省50%的村,觀眾達474.93萬人次。省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更新設備后,年譯制藏語電視劇(節目)達300個小時,譯制藏語影片30部,發行拷貝200多部。流動舞臺演出車工程向全省的13個藝術表演團體各配發了1臺流動演出舞臺車(總價值400多萬元),較好地解決了藝術團體下鄉難、搭臺難、轉點難的問題。
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截止2008年,全省累計有57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2項,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78項。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文化部確定的國家重點文化生態保護區,黃南州成為全國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省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得到了系統的調查、挖掘和整理,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料庫。同時,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保護措施更加有效。
(二)青海藏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文化館、圖書館館舍面積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活動場地嚴重不足。以黃南州為例,州群藝館因城鎮規劃需要從原址搬出,現被搬遷到黃南州無線電管理委員會一樓臨時辦公;黃南州四縣文化館館舍建筑面積總計2000平方米,每館平均500平方米。面積最大的是尖扎縣文化館,雖然有1250平方米(文化館、文管所、圖書館合署辦公),而文化館也僅有760平方米;2003年澤庫縣政府投資新建約300平方米的文化綜合大樓,2005年正式交付使用(文化館、圖書館合署辦公);河南縣政府1984年投資27萬元所建文化綜合樓總建筑面積1044平方米,文化館占有760平方米(文化館、圖書館合署辦公);同仁縣文化綜合樓總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同仁縣文化館占有180平方米(文化館、文管所合署辦公)。縣文化館、圖書館館舍面積和活動場地嚴重不足,與國家規定的評估標準還有較大的差距,已嚴重不適應新形勢下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有的縣新建的文化館、圖書館遠離居民區,不符合公共文化設施的便民要求。
2、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比如黃南州四縣文化館,設備總價值最多的是尖扎縣文化館16萬元,最少的是河南縣文化館只有0.8萬元,平均為8.4萬元,而澤庫縣文化館無任何設備。對藏族聚居區一個縣級文化館來說,只有幾件或無任何設備,勢必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現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雖然,有些新建的縣文化館、圖書館外表很壯觀,但里面的設施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館藏貧乏,對參與活動者缺乏有效的組織,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文化館的硬件建設長期投入不足,欠賬太多,大部分文化館建筑面積、活動廳室、必要設備等均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些開展現代群眾文化活動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設備和技術手段陳舊落后。開展活動全靠一雙手、一張嘴,使工作的開展極為困難。
3、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人才匱乏。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呈老齡化趨勢,文化工作部門編制少、待遇低,直接影響到隊伍的穩定性,而現有專業人員中,專業學歷比例也普遍較低。在專業門類上,多偏重舞蹈、音樂等“熱門”專業,而戲曲、理論研究、民間文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業人才匱乏。門類不齊、專業結構失衡的現象大量存在,有的文化館至今沒有業務人員具備中級技術職稱,這些情況反映出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大量存在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偏低、服務能力偏弱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
4、文化資金投入不足,服務能力偏低。一些文化部門的經費狀況差強人意,每年的人員經費基本可以保證,但活動經費、辦公經費沒有保障,而且用人機制沒有變化,活力不足。有的文化工作部門編制少、待遇低,吸引不了人才,服務能力偏低,拓寬服務領域上顯得資源短缺。有的地區人口稀少,經濟不發達,地方官員觀念落后,而文化部門也成了“養老院”、“休養院”。
5、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由于人員和經費沒有保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心有余而力不足,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絕境,一些神話、歷史傳說、工藝技術等珍貴民間文化隨著一些藝人的去世而消失。如海南州共和縣傳統游戲類的“羊骨節游戲”、民間信仰類的“祭峨堡”,興海縣民間知識類的“民間法庭”、曲藝類的“相聲”、消費習俗類的“藏式點心”,同德縣民間手工技藝的“石刻”、民間音樂
類的“鷹笛”、民間手工技藝類的“氈帽”和“皮襖”,貴南縣消費習俗類的“石烤全羊”、人生禮俗類的“魯倉部落婚俗”、民間手工技藝類的“染布”和“造紙”、民間美術類的“藏繡”、民間舞蹈類的“阿什則”,貴德縣民間信仰類的“滴水崖花兒會”和“六月豐登會”、民間手工技藝的“面具制作”等等,都不同程度走向消亡的境地。
因此,受設施、人員、經費等因素的困擾,在強化功能、創新服務手段、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質量、打通公共文化服務主渠道、激活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和不足。
二、對于全面推進青海藏族聚居區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能和責任。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南此可見,文化建設的責任主體、基本屬性、目標任務和社會職能,都決定了它和政府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特殊關系,各級政府在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加強和改進政府機關作風建設,努力提高各級政府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的實際成效,必然有利于提高青海藏族聚居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力度,必然有利于完善青海藏族聚居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必然有利于提升青海藏族聚居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作效率,最終有利于城鄉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加大對文化資金的投人。爭取項目支持,加大資金投入。館舍條件是文化活動的根本,建筑而積的大小、場館的老化程度都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只有文化館館舍的環境好了,各種設施完善了,老百姓才會樂意到文化館進行活動,才會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所以必須對現有館舍進行改擴建,力爭使縣文化館活動場地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要符合公共文化設施的便民要求。保證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藏族聚居區的文化建設,切實解決文化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隊伍不健全、文化活動經費短缺等方面的問題。
(三)完善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出臺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按工作職能和專業要求配備文化專(兼)職人員,納入事業編制,進入財政預算,杜絕人事管理混亂狀況。切實推進人事、績效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引入競爭機制,激發文化單位內部活力。要確定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的編制標準,對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并解決待遇問題等。同時,將農村文化工作納入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考核范圍,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對適合藏族聚居區的專業人才的培訓,注重對各級文化管理員的素質培養,把那些精通漢藏語言、有文化、有知識、有專業、樂于奉獻的年輕人配備上來,把有培養前途的年輕骨干、高層次專業人才想方設法送出去學習深造。二是辦好各類培訓班,利用本省的教育資源對文化人才實施就地培訓。高水平的人員隊伍是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良好保證,只有不斷加強隊伍建設,文化部門的整體水平才會不斷提高,藏族聚居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得以實現。
(四)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作為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大專項補助資金的投入,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要抓落實,專項補助資金一定要到位。其次,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采取有力措施,搶救、保護藏族聚居區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民間史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要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只有地方各級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較好地完成。四是要抓緊培養各級文化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專業人員。因為在藏族聚居區進行實地普查中,錄音和做筆記時,主要是藏語,根本就沒辦法進行系統整理,幾乎找不到藏漢語專業人員來協助工作,即便是找到這樣的人,有些專業術語的翻譯他們也是束手無策,所以,盡快培養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員,是今后繼續做好普查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的工作。
(五)齊抓共管,豐富藏族聚居區群眾的文化生活。目前,我省藏族聚居區群眾精神生活方面還有很多空白,一些貧困農牧區群眾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有的地方低俗文化不斷蔓延,而農牧民富裕后享受不到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各職能部門在基層仍有很大的業務活動空間,比如科技知識的普及提高、信息網絡的覆蓋、廣播電視的普及、業余劇團的輔導等。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賽歌會、文藝演出、賽馬會、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文化中心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牧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牧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引導和支持藏族聚居區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各類節慶活動,提高群眾文化活動水平。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調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