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是寧夏南部的農業大縣,也是文化大縣,全縣48萬人口,回族占52%。葫蘆河發源于此地,并流經全縣十多個鄉鎮\長150多公里,是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渭水流域成紀的屬地,有深厚的中原農耕文化。西吉也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東西方文化的流傳和人口不斷遷徙又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為此,西吉縣的文化底蘊深厚,多種文化相融并舉,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西吉縣的文化事業在改革開放以后加快了發展的步伐。目前,全縣文化事業機構齊全,布局合理,縣城有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工團、新華書店等6個文化企事業單位,鄉鎮有19個文化服務中心,有306個村級文化室和社會興辦的150家文化娛樂場所,已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全縣從事文化工作者近400人。
一、西吉縣文化產業現狀調查
目前,西吉縣文化產業的基本狀況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形成混合經濟形式,公有制主要是國有事業單位為主體,主要從事公益性營運;私有制主要是個體和私有制,主要是網吧、文化娛樂場所、電子音像制品、圖書、打字印刷等。傳統產業(即公有制)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正在體制改革中艱難地探索發展的新路子;新型產業(即私營、個體戶等)小而零散,沒有形成規范化、規模化經營體系。
(一)傳統產業(公有制):一是演演藝業??h專業文藝團體每年在保證全縣公益性宣傳演出和各類文藝匯(調)演外,營業性演出150場,收入大約10萬元左右,發放職工差額工資大約6萬元(有些年份義務演出多,營業性演出場次減少)。二是電影業,滑坡嚴重,處在低谷,城市影劇院放映已停業,農村電影放映按照"2031"目標,每村每月放映一場,全年放映總計3800場。發行收入按8元計,約3萬元;放映收入每場按20元計,約7.6萬元;費用和影機折舊提成25%,約1.9萬元;發放職工差額工資約5.7萬元(這是按照實施“2131”工程,從理論上推算,但實際上不盡使然)。三是圖書發行銷售。新華書店是我縣唯一的國有文化企業,條塊管理模式,業務是區上垂直管理。以2008年為例,發行銷售收入881萬元,其中門市銷售收入38萬元,完成利稅26萬元。四是西吉縣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諸如刺繡、剪紙、雕刻、泥塑、工藝品制作等在民間廣泛流傳,有著巨大的潛力,但還沒有真正的開發利用。
(二)文化旅游業:一是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營運,主要以掃竹嶺云臺山石窟群文化古跡為主,云臺山的開發建設初具規模,2008年接待游客7.29萬人,收入32萬元。二是將臺堡紅色旅游,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已經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門票收入1萬元。旅游業體制目前是政(事)企混合。
(三)新型產業主要是個體(私有制),有網吧、歌舞廳、音樂茶座、酒吧、電子音像制品、圖書、工藝、裝潢、攝影、打字印刷、民間工藝品、藝術教育培訓、民營文藝團體等,這些新興的文化產業經營的單位和個體150多家,從業人員400多人。目前,文化市場經營還在起步階段,規模小而零散,一部分經營攤點的產品質量低,沒有形成規范化和規?;洜I。
(四)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如文化館、圖書館沒有真正開展文化有償服務活動,而是只靠出租活動用房增加創收。我縣的文博事業,古錢幣收藏獨具特色,被海內外譽為“華夏錢幣收藏第一縣”。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古錢幣和人文古跡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形成集約化、規?;洜I。
二、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文化產業的現狀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文化產業門類還不夠齊全,文化產業的結構還不夠合理。文藝創演比較活躍,但影視、圖書、文學藝術等文化生產發展緩慢;大眾文化產品的消費市場比較活躍,文化精品生產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顯得相對貧乏,也缺少經營高雅文化、經典文化的經營者。因此,文化產業不能適應多層次群眾文化需求,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其二,文化產業不能適應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格局。其投資遠遠低于其他產業,并且主要靠政府投資,投資體制和機制的單一性嚴重約束文化產業的發展,亟待建立多渠道的投資體制,讓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文化領域。
其三,文化產業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順暢。政府缺乏對文化產業強有力的宏觀管理和調整,管理體制還存在著政事不分、政出多門的情況,政府的職能部門既管文化又辦文化,在產業機制上還沒有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一是多頭管理,如我縣的文化旅游產業,一部分由文化部門管理,但火石寨石窟群等人文遺址由林業旅游部門管理,影響了文物古跡的有效保護和文化資源的整合、配置、開發、利用,再如文化市場管理,政府管理職能分散,文化部門管,工商、城建等部門也管,這樣文化市場被人為地分割,部門利益和多頭管理會出現管理的盲點、盲區。二是計劃模式,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的條塊分割,行業對壘,約束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不僅非文化系統的實體進不了文化產業的核心部位,即使文化系統的買體也難跨行業經營其它形態的文化產業。
其四,人才培養和人才聚集機制不健全。文化產業最大的資源是人才資源,智力資源。但目前,我縣從事文化事業的各類專業藝術人才短缺,文化隊伍中相當一部分是企業職工,學歷和綜合素質普遍偏低。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西吉縣文化產業的現狀,作為現代意義上的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認真研究,提出對策,努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要走出文化事業發展靠國家支持保障的誤區,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要認識到新時期、新形勢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的比重,樹立文化產業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重要途徑的觀念,樹立市場競爭和自我加壓、自我發展的觀念,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探索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贏的新思路。
(二)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把深化改革和調整結構、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解決政事不分、政出多門的問題,有效地實現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理。繼續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我縣屬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要積極爭取國家對老少邊窮地區文化發展的扶持,增加文化產業的投資,并保障增強自身發展的活力,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藝團體,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
(四)對全縣傳統的文化嚴業要進行重塑形象,打造品牌,發揮資源優勢。以形象品牌催生市場需求,以滿足市場為目標,充分利用文藝創演,古錢幣收藏的資源優勢。一是在保證公益性宣傳演出基礎上,每年營業演出200場,演出收入20萬元。二是要注冊啟動吉錢幣流通市場。三是開發刺繡、剪紙、雕塑、工藝品制作等民間文化產業和民俗文化產業,組建民間文化產業集團(公司),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規?;?、集約化經營。四是大刀開發農村電影市場,在保證農村電影“2131”日標實施的基礎上,每年放映增加到5000場(次),發行放映收入15萬元。
(五)要正確引導、培育、繁榮文化市場,對新型的文化產業,諸如電子音像制品、歌舞廳、網吧、民間工藝品、圖書、工藝、美術、攝影、裝潢、打字印刷、音樂茶座、酒吧等要逐步整頓規范,逐漸萎縮小而散的攤點,組建集團(公司),逐步形成規范的集約化經營,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以質量和信譽占領市場。
(六)要加強管理,不斷規范文化市場的經營活動。規范的市場秩序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規范文化經營活動,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七)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旅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產業,旅游產業主要是文化遺產、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帶動其它相關行業的繁榮。西吉的旅游文化產業主要有掃竹嶺石窟群為代表的古人文景觀,以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為代表的紅色之旅,以單南清真寺為代表的回教民俗文化,以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地質、森林公園、黨家岔震湖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無論是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要以文化提升旅游產業的品位,以文化的旗幟引領旅游業的發展。
(八)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公益事業單位,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時,鼓勵他們增強自身發展活力,積極開展文化有償服務活動,組建文化服務公司,以文補文,以文養文,增強造血功能,以保證文化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潘紅強,男,漢族,大學,現就職于寧夏西吉縣紅耀鄉文化服務中心,群文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