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當今社會談論最多的話題,環境美、心靈美、行為美、建筑美、藝術美等等,美的事物無處不在。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也興起了博物館建設的熱潮。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美如何在博物館建設中得以充分體現,是擺在博物館人面前的重要問題。博物館美包括的范圍較為廣泛,主要體現在博物館建筑美、環境美、內容美、陳列美以及博物館美育等方面,只有在它們達到了高度和諧的情況下,才能展現出現代博物館的完美空間和濃厚氛圍。下面,筆者將針對博物館各方面的美談幾點看法。
一、博物館建筑美
博物館建筑是給觀眾第一感知的事物,他代表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地域性、濃縮性和藝術性,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體現。而博物館建筑美不僅體現在它的建筑外表,更多的是體現在它完善的功能、建筑的寓意、合理的采光以及發展的空間等。
1、完善的功能。博物館建筑要融收藏、研究、展示、宣傳、休閑、辦公等功能為一體,整體布局、各功能區的分布及參觀路線的設計都要經過周密的設置,根據各區域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間既要有區別,又要有聯系。如藏品倉庫在選擇區域時要考慮到安全、溫濕度等因素,同時也要根據各博物館藏品的性質及藏品尺寸的不同來設計庫房和通道,既要方便入庫,也要滿足將來布展的需要。展覽區除了滿足陳列布展在內容及形式設計方面的要求外,還要考慮不同觀眾群體的參觀需求:如設計殘疾人通道、方便無障礙參觀等。而休閑區的設置要根據博物館規模、展示內容、觀眾需求,在參觀路線上合理設置,可在觀眾容易出現身體疲勞的樓層,多設置一些休閑椅便于休息,同時注意此類設置應與展示內容有所距離,不會影響其他觀眾正常參觀。
2、建筑的寓意。博物館建筑在設計上是兼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和時代特色于一身,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大多為該城市的地標性建筑。特別是在外部造型上往往不同于其他現代建筑,可以說既獨特優美,又蘊含深意。如上海博物館那象征“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基座設計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又如,天津博物館的建筑造型引用仿生學原理,以獨特的天鵝展翅的造型配圓形天鵝湖,經長189米的天鵝頸回廊導入主體的設計方案,使頸部羽翼及主體合理構成優美的外形,同時又保證了博物館和周圍建筑群體的完整和有機統一。這種標新立異的“天鵝”狀造型,對傳統的審美觀念和博物館造型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沖擊。另外,博物館在建筑方面除了追求視覺效果之外,還需注重實際,從博物館自身定位出發,結合內部展覽、采光及其他功能的需要進行設計,使建筑與展覽渾然一體,建筑與內容交相輝映,建筑與歷史完美結合。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深含寓意的建筑,才會讓人由衷贊嘆。
3、合理的采光。博物館光環境布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使用效果。因此,創造良好的光照環境是博物館設計的重要內容。目前博物館的采光主要有自然光、人工照明、自然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三種方式,如何科學地將自然采光運用到博物館建筑中,對提高展覽效果及觀眾的視覺效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合理地利用自然光對保護展品和節約能源都有好處。蘇州博物館在頂棚設計上就采用了開放式鋼結構與木作組成的方式,使玻璃屋頂與石屋頂相互映襯,金屬遮陽片和木作構架在玻璃屋頂之下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而自然光進入展廳后,為參觀者提供導向的同時也使他們感到心曠神怡,可謂是博物館建筑在自然光運用方面的佳作。
4、發展的空間。博物館建筑在設計上不僅要滿足開館時的需要,還應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時代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從博物館事業自身發展趨勢來看,其功能將不斷強大,業務將不斷拓展,展品將不斷增加,新建場館的利用空間也將不斷擴大;而隨著現代人思維方式、生活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時刻把“為觀眾服務”放在首位的博物館,其發展走向也會受其影響,同時在各方面也將有所更新和改變。因此博物館建設要有前瞻性,要有發展的眼光,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博物館建筑追求的是簡潔、明快而富有特色,一座好的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他能給觀眾帶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氣息,傳遞著悠久歷史中凝結鍛造出的賦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
二、博物館環境美
現代博物館建筑主要通過廣場、綠地、水景、主題雕塑等景觀來襯托,而要做到建筑與環境完美融合并不簡單。根據各類博物館不同的性質,在周邊環境氣氛的營造上也不一樣。博物館環境應該是展覽與建筑的延伸,在環境中不僅要體現展覽的要素,也要表現建筑的完美;不僅要體現文化的品位,也要表現時代的氣息。博物館建設離不開優美、高雅的氛圍,而這種氛圍的營造需要設計師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提煉,并通過現代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遼沈戰役紀念館就是將紀念館建成融教育、博覽、旅游、休憩于一體的大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形式。園區占地18萬平方米,整體環境緊扣軍事主題,依山就勢,通過強化中軸線臺階步道與各廣場進行連接,并對門、塔、館等建筑賦予主題意義。它在環境的營造上主題深刻,層次鮮明,特點突出,歷史感強,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好的博物館環境能夠更好地提升博物館的品位,使整個博物館的感染力得到增強,使觀眾在感受歷史文化的同時,多一份愉悅,多一份留戀,多一份沉思,多一份享受。
三、博物館內容美
完美的博物館需要通過完美的內容來體現,內容是博物館的核心,是博物館存在的精神支柱。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體現的內容不同,而展現美的方式也不一樣。博物館的類型主要是通過博物館藏品、展覽、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來劃分,并在充分挖掘自身優勢特點的基礎上,確定區別于其他博物館的發展定位,以明確本館今后的發展方向和重點。而縱觀世界各國,在博物館類型的劃分上都各有側重。我國的博物館主要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綜合類這四大類型。概括來說,歷史類博物館是用歷史發展的觀點通過文物展示來體現內容的美;藝術類博物館展示的是藏品藝術和美學價值;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則是用發展和生態的眼光來展示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用宏觀或微觀的方法來展示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智慧的結晶;綜合類博物館是通過對歷史、自然、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綜合展示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博物館通過內容與歷史對話,通過內容與觀眾交流。這種美是人類的、是永恒的、是不可磨滅的。
四、博物館陳列美
陳列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項中心環節,是衡量其工作質量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博物館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手段。為了能夠吸引觀眾,使人們在美的視覺環境中得到歷史文明教育和心靈的凈化,就必須將美學理論充分地應用到博物館陳列中來。博物館陳列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展示藝術,其目的是利用
形式美的方法提高觀眾對陳列內容的深入理解,運用空間分隔、色調運用、風格把握、環境布置、光線采用、藝術渲染、聲像設計、科技互動等手段,使展覽的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互動性完美結合,做到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從而使觀眾在優美雅致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隨著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現代陳列手段也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藝術手法和科學成果被不斷地運用到陳列當中,大大豐富了陳列形式,使藝術性和互動性進一步加強,使整體展示空間增添了更多美的韻律。博物館要在提高陳列形式的文化品位上進行不斷探索,力求使陳列效果在規范中求變、在變化中求新。設計者要圍繞著當地獨特的歷史背景,在陳列手段上進行藝術創造,并廣泛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巧妙地將文物、場景和高科技等手段相結合,營造出真實、奇妙、夢幻般的歷史與現實,使觀眾能傾聽到古老歷史脈搏的跳動,感受到心靈深處對傳統文化和美的渴望與追求。
從現代博物館發展趨勢來看,館內的基本陳列是博物館得以生存壯大的生命線。而陳列美,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觀眾的注意力,增強觀眾的參與性,是提升博物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五、博物館美育
博物館作為重要的社會文化教育場所,必須努力挖掘和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除了觀眾通過自行參觀、結合自身興趣、自覺接受博物館教育外,還有一種更為正式、系統的方式。那就是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它是從博物館內部出發,主動與觀眾接觸,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這與其他教育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結合文物、圖片及各種布展形式(包括高科技展示項目和供觀眾參與的互動項目),從而更生動、形象、直觀、藝術的將美傳播給每一個人,使觀眾在美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加深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追求。以宣教形式進行的美育具有針對性、長期性、拓展性的特點。因為觀眾群體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針對性(即“因人施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此出發,才能真正將美育工作落到實處,針對不同群體發揮效力。而長期性與建設博物館的目的相一致,主要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歷史和人文精神、提升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也必然滲透到各個領域。另外,拓展性更說明了博物館美育工作與時俱進這一特點,它不僅僅是在館內進行,同時可通過流動展覽、講座、報告會、數字博物館、網絡及新聞媒體等多種方式拓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美育的宗旨不變,但工作重心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調整,并根據長期美育工作的經驗得失不斷完善、不斷加強、不斷拓展,以達到更人性化、更高效率、更有影響力的效果。
我們知道,現代博物館美的范疇不斷延伸,并與人們高節奏、高品質的生活理念相互融合,越來越符合現代人的品味與追求。失去了創新失去了智慧的美,只能是沒有生命力的空洞的形式外殼。美,一定要有實質的內涵,才會是充實的、豐厚的、靈性的。
美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美的事物能夠給人帶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源泉。而博物館工作就是要將美的建筑、美的環境、美的內容、美的陳列、美的教育,責無旁貸地傳播給每一個愛美的人,使大家在當今繁雜多樣的社會環境中,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以放松,思想得以升華。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博物館美的發掘和創造,為博物館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曾杰岡,廣東省東莞市可園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