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處決犯人時一般都是“秋后問斬”,這有什么說道嗎?為什么不在其他的季節執行死刑呢?
古代執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節,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里,認為萬物都在這個季節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了天意。
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行以及重要的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季和冬季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了。所以在影視劇或者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都加上一句:“秋后問斬。”
另外,除了春季與夏季禁止行刑之外,從漢代開始,就禁止在夏至和冬至時執行刑罰,尤其是冬至禁止行刑。當然,漢朝政府并沒有明確宣布禁止在夏至與冬至這兩天行刑,但夏至與冬至這兩天在中國人眼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這兩天中,“陰”(冷、黑暗)與“陽”(熱、光明)互相轉化。為了避免對宇宙秩序的轉化形成某種干擾,在夏至與冬至的前后數天內,政府活動應暫時停止,而執行死刑的活動當然包括在其中了。
“秋后問斬”也決不是一成不變的,特例會很多很多,因為不同朝代,對不同的犯人,由于不同的原因,隨時處死犯人的情況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