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琴 于瀏洋
在近代的80余年里,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思想文化的演進而言,這一時期的社會思想呈現出古今貫通、中西匯聚的歷史特色。以洪仁玕、康有為和孫中山為代表的社會福利思想各領風騷。至今人們在探討社會福利時,仍然使用“仁政”、“大同”等術語。因此,在筆者看來對他們的福利思想進行解讀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論依據
(一)國內依據
所謂社會福利,指政府、社會團體等為了幫助社會成員解決困難、滿足其物質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設施、老年福利、殘疾人福利、社會救濟等。雖然“社會福利”的概念是近代從西方引入,但中國的社會福利思想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提出了具有強烈民本色彩的社會福利思想。孔子大同理想是社會福利思想的體現,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孟子對君王推行仁政作了具體的闡述;墨子的兼愛思想也是福利思想的體現。可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歷代的社會福利措施,構成了我國近代福利思想的淵源。
(二)國外依據
鴉片戰爭以來,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西學東漸的影響,近代中國開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傳統的社會福利已經不能滿足轉型期的社會需求,近代有識之士開始借鑒和吸收西方的社會福利思想。傳教士在華舉辦的慈善事業,近代留學人員在西方接受的新式教育等,將西方的社會福利思想通過各種形式傳人中國并用于實踐,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興起的社會背景和客觀條件。
二、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內容
(一)洪仁開的社會福利觀
太平天國定都后,洪秀全主持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就社會福利思想而言有許多具體的內容,如“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但這種空想的社會福利與現實社會有很大的距離。咸豐九年(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資政新篇》,主要包括:社會慈善事業方面,要興建醫院、鰥寡孤獨院、育嬰堂等,并且建議要靠私人捐助施舍來興辦并設立監督社會福利執行的機構——士民公會;社會風俗方面,統治者要起表率作用,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要改革舊觀念和革新思想的根本途徑是“設學館”。
(二)康有為的大同理想
從十九世紀70年代起,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們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社會福利思想,最著名的是康有為的大同理想。他的社會福利事業都由公共機構承擔,主要包括“公養”、“公教”、“公恤”三個方面。所謂“公養”即婦女懷孕后,由政府來贍養實施胎教。嬰兒出生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嬰院之類的福利機構撫養。所謂“公教”是要普及全民義務教育,即從小學到大學由公家機構實行義務培養。所謂“公恤”是指人若患病或因工作受傷致殘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醫院進行治療,人到晚年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養老院。
(三)孫中山的社會福利觀
孫中山既吸收了古代的大同思想,又吸收了西方的社會思想。他試圖建立一個理想的福利社會,集中體現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大同主義”。他從“養民濟窮”的民生論出發,提出了社會福利主張。主要包括_1、救濟工農。孫中山非常同情工農大眾的苦難境況,主張消滅貧富階級,實現自由平等。2、安老懷少。孫中山繼承了中國古代“安老懷少”的社會福利思想,并進一步深化。兒童福利和老人福利是社會福利的核心內容。3、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孫中山認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時,還應致力于社會革命,以建立“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福利保障社會。“平均地權”是實現福利保障社會的最主要途徑。
三、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評價
西學東漸的影響為近代中國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得社會福利思想異彩紛呈。洪仁玕的《資政新篇》第一次介紹了西方社會福利事業的基本情況。康有為和孫中山的社會福利思想,反映了中國人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和大同世界的強烈渴望。中國近代的社會福利思想,雖然大多只停留在理論上,但卻為當代的福利事業提供了依據。綜觀近代的社會福利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是:社會福利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盡可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時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逐步完善我國的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