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下滑,一個理性的政府首先要面對的是失業問題。合乎就業導向原則的公共投資方案,是向基層、向小城鎮、向鄉村傾斜。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通知稱,今年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拓寬就業門路,讓大學生有事可做。
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愈發嚴重。根據社科院2009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8年年底大約有100萬大學生未就業,真實的數字恐怕不只于此。今年中國遭遇經濟下滑,企業普遍陷入經營困境,有裁員傾向在所難免,大學畢業生人數卻達到592萬。崗位減少而求職者增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嚴重程度將陡然上升,各地畢業生招聘會的狀況已經顯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十分嚴峻。而大量大學畢業生如果找不到工作,將產生巨大的社會與政治壓力。
各級政府似乎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紛紛采取措施。國務院要求各地積極出臺優惠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項目單位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各地政府也已經陸續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動用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機制,如北京市要求各區縣人事部門對本區縣生源畢業后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必須要逐一推薦就業崗位,保證每人至少推薦一次。
這些措施應當會收到一些效果。同時,考慮到大學生也已經普遍意識到經濟衰退的沖擊,他們到基層、到私人中小企業、到中西部的意愿將會有所增強,政府的很多引導性政策措施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不過,政府似乎還是應當更為充分地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失業大學生的規模及其社會后果。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的心態將大不同于以前。前幾年,也有不少大學生畢業的時候找不到就業崗位,但當時,經濟在高速增長,因而,這些畢業生至少是抱有希望的。而處于經濟下滑期的今天,沒有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保有上述希望的人數將大為減少,而這將極大地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
面對這種情勢,政府除了采取措施幫助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之外,也應當考慮,為想盡各種辦法也未能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提供某種形式的特別救助,或者將其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使他們能夠解決生存問題。政府也可以考慮讓發放助學貸款的商業銀行延遲畢業生的還款周期,甚至可以核銷一部分長期無穩定就業者的貸款,以減輕未就業之大學畢業生的心理焦慮感。
同時,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政府也應當立刻反思、乃至重新定位4萬億政府擴張性投資的方向。過去十幾年來,政府的經濟增長模式是GDP導向的,注重于總量。受此政策誘導,重化工業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不斷下降。由此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經濟雖然在高速增長。但就業難卻始終是個大問題。
面對經濟下滑,各級政府出臺了龐大的擴張性政策計劃。然而,稍加觀察即可發現,這些計劃普遍延續了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追求總量,而不是追求就業。大量公共資金將投入地鐵、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站、核電站等大型項目的建設或投入大型國有企業,而這些項目和企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都十分有限。
面對經濟下滑,一個理性的政府首先要面對的是失業問題。政府的公共投資應當瞄準這個目標來安排。現在,各級政府按照就業導向,檢討各自的公共投資,對其給予重新安排,似乎還為時不曉。否則,即便經濟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下恢復,失業也依然會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合乎就業導向原則的公共投資方案,是向基層、向小城鎮、向鄉村傾斜。目前農民工大量失業回鄉卻時刻惦記著返回城市,與大學生就業難,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具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畸形地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形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經濟活動畸形地集中于此。
這樣的經濟布局則與政府錯位的財政投入方向有關。舉例來說,為籌辦奧運會,政府向基礎設施本來就大大超過其他地方的北京投入大量資金。為籌備世博會,政府又準備向基礎設施同樣好于幾乎所有地方的上海投入大量資金。也就是說,政府的基礎設施投入從實際結果上看遵循的是“錦上添花”的原則。同樣,各省也把絕大多數基礎設施投資投入省會城市。這樣,大城市與小地方的基礎設施的差距越來越大,企業、就業者為享受免費或低價公共品,自然聚集于大城市,小地方對企業、對就業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
那么,政府正在安排的大規模刺激性財政措施,能否調整方向,向小城鎮、向鄉村傾斜?這些公共資金流可以帶動人員逆大城市而流動,也算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