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一家已經宣告解散的民營專科醫院被告上法庭,導致一個“要拿諾貝爾獎”的手術遭到質疑
11月10日,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兩位脊柱裂患兒的母親對河南神源泌尿外科醫院(以下簡稱神源醫院)的訴訟請求。訴狀說,三年前,她們的孩子在這家醫院接受了治療大小便失禁的手術,但病情至今沒有好轉。據她們了解,和她們的孩子同期住院的病友中,沒有一例治愈的,而根據醫院的宣傳,這項治療有“85%的手術成功率”。更讓她們難以接受的是,手術給孩子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左腿出現萎縮、變形。
迄今,已有大約1500名患者在神源醫院接受了這種手術。
“不成功”病例屬于剩下的15%?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河南見到了其中一位起訴神源醫院的患兒母親鄒英麗(化名)和她9歲的兒子郭資隆(化名)。記者看見郭資隆左腿瘸得很明顯,走路不穩。鄒英麗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脊柱裂,曾做過一次手術,但大小便失禁的問題始終沒解決,“去過很多家醫院,都說沒法治”。
脊柱裂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疾病,全球新生兒平均發病率1‰,在中國北方高達5‰。這種疾病是由于胎兒在發育過程中,脊柱閉合不全引起的。目前具體的誘因仍不清楚,不過有專家認為可能與懷孕早期葉酸缺乏有關。
脊柱裂患者的臨床表現之一是大小便功能出現障礙,大便困難(便秘),小便失禁。有的患者一直到20多歲,還離不開紙尿布。
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解釋說,這種癥狀主要是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經受損,導致膀胱無法正常收縮而引起的。
“針對這類排尿功能障礙,醫學界還沒有滿意的治療手段。”紀小龍說,“目前常見的解決辦法主要有造瘺、人工導尿等,但都無法實現自控排尿。”而兩位母親在訴狀中說,神源醫院向她們許諾說,手術可以“使患者實現自控排尿,徹底解決大小便失禁問題”。
家住河南焦作的鄒英麗說,2006年她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鄭州有家醫院專門治這個病,心里一下覺得機遇來了,趕緊就來了”。
在神源醫院,院長高曉群告訴她,這種手術叫“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吻合術”,專門用于治療脊柱裂導致的大小便失禁,“他說術后幾個月癥狀就會改善,一到兩年孩子就能自主控制大小便,成功率在85%以上。我聽了,很高興。”鄒英麗說,她記得高曉群還特別舉了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海南患兒小善善手術成功的例子,“我想這么多電視臺、報紙都報了,不會有假。”
小善善的手術的確是吸引很多家長帶自己的孩子前來神源醫院治病的原因。據《大河報》2006年8月14日報道:小善善的手術是河南首例“人工反射弧”手術,而神源醫院也創下全國第一——這是國內首家跨學科的神經泌尿外科醫院,是鄭州大學科研、臨床相結合的一個創舉。
2006年11月17日,郭資隆在神源醫院接受了和小善善一樣的手術治療。
手術后,郭資隆的病情一直沒有好轉。鄒英麗說,她多次打電話向醫院詢問,“剛開始他們說,神經長得很慢,讓我再等等。后來就讓我帶孩子去復查。復查完,他們說不錯不錯,恢復得很好,神經已經長過去了,過幾個月就好。可如今三年過去了,還是一點效果也沒有。”
鄒英麗說,她曾問過高曉群“為什么總是沒效果”,高曉群回答“很多人都治好了,你兒子沒效果,我也很遺憾”。起初,她也相信“是自己兒子的運氣不好,屬于不成功的那15%”,可當她聯系的病友多了,才發現“沒有一個好的”。
記者在河南還找到了其他8名患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都是2006年在神源醫院接受的手術,至今沒一點效果。部分親屬還反映,孩子手術后腿出現了異常。家在河南周口的劉純虹(化名)說,她弟弟的腿以前很正常,手術后左腿開始萎縮,如今明顯比右腿細,“走路老遠就看出一瘸一瘸的。原來跑路可快,現在不能跑,一跑就瘸得特別厲害,同學都笑他”。
一個“要獲諾貝爾獎的”手術
成立于2006年8月的神源醫院是所民營專科醫院,醫院的網站上介紹說,該院“主要進行‘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技術的推廣和臨床應用”。
國慶節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去神源醫院進行了采訪,但院內空無一人,張貼在門口的告示寫道“醫院已于2009年8月17日宣布解散,不再接診病人”。
幾經輾轉,記者聯系上了神源醫院外聯辦主任呂少杰。他告訴記者,“醫院正在進行調整,手術本身沒有任何問題。10月底,整個醫院將并入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繼續開展手術。”
在呂少杰的聯系下,記者見到了負責實施手術的醫生何朝宏。據他介紹,他們開展的這種手術是一種全新的神經顯微手術,其依據是武漢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傳國教授提出的“人工體神經-內臟神經反射弧”(以下簡稱人工反射弧)理論。

他解釋說,手術是把患者一根正常的、支配下肢的體神經切斷,與控制膀胱的內臟神經連接起來,形成新的“反射弧”,“這樣,患者以后只要撓一撓大腿,通過刺激體神經,就能達到自控排尿的目的”。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創舉。”何朝宏說,“因為,此前還沒有人想到把體神經與內臟神經融合在一起,解決這個難題。”據他說,還有專家預言,這項工作“五六年后,是要獲諾貝爾獎的”。
體神經和內臟神經是人體內兩種不同的神經,前者支配肌體的運動,后者控制內臟器官的活動。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體神經受大腦的控制,而內臟神經則不然。這也正是我們為什么可以自由支配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卻無法讓腸胃等內臟停止活動的原因。
“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應用,(人工反射弧)都被證明是有效的。”何朝宏告訴記者,3年來,神源醫院一共做了大約1500例人工反射弧手術(其中2006年約100例,2007年約300例,2008年約800例,2009年約300例),“效果非常好,成功率85%”。
“85%成功率”如何得到
那么,這個成功率是怎么得到的呢?神源醫院方面說有兩個渠道,一是術后打電話做隨訪,二是患者復查時做尿動力測試。
隨后,《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醫院專門負責隨訪的工作人員賈斌。他告訴記者,現在的成功率主要來自于對2008年之前400多例手術效果的隨訪,因為“手術一般要一年后才見效”。賈斌說,在這400名患者中,他們有效隨訪了280多位,“原則上,我們對每個患者都要隨訪兩年,但有些聯系不上,就只能算了”。
采訪賈斌時,記者提出看一看隨訪的統計資料。他說“現在醫院正在搬家,比較亂,不太好找”。記者又提出能否提供幾位手術成功患者的聯系方式,以便采訪。他回答說可以,不過要回去找一找,等找到給記者發短信,但此后他再沒跟記者聯系。
記者還特別提到,希望能與海南患兒小善善取得聯系。在記者接觸的家長中不少都是因為看了有關他手術成功的報道,才來就診的。而賈斌回答說:“他家電話前兩年還通呢,現在不知為什么,我也打不通”。
一位來自洛陽、名叫董宏其(化名)的家長告訴記者,手術前,他曾要求醫院提供成功病例的電話,“想打聽打聽,看究竟啥樣”,可得到的答復是“患者電話是隱私,要保密,不能說”。董宏其說,他的孩子做這個手術,不算陪護期間的伙食費、交通費,光醫療費就花了3萬多元,“大部分都是借的”。
“在2008年前接受手術的400名患者中,有220多名做過尿動力測試,”何朝宏說,“成功率也是85%。”尿動力測試主要是檢測膀胱的收縮功能。相對于隨訪,何朝宏認為這更有說服力,“癥狀雖然是客觀的,但總有些主觀的東西在里面。我們就看尿動力圖,(病人)膀胱本來是不能收縮的,手術后能收縮了,我們就認為是有效的。”
神源醫院、鄭州大學與武漢協和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不論是在神源醫院大門上,還是在它的宣傳資料中,都有另一個機構的名字——鄭州大學神經泌尿外科研究中心。那么,這到底是個什么機構,神源醫院又與鄭州大學有什么關系呢?
神源醫院的網站上介紹說,醫院“是經鄭州大學批準成立的研究機構”。但記者調查后發現,事實卻并非如此簡單。
鄭州大學科研處副處長臧衛東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的采訪。他說,2006年在該校基礎學院教授高曉群的推薦下,“學校為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聘請肖傳國為兼職教授,并批準成立了神經泌尿外科研究中心,肖傳國擔任中心主任,高曉群任副主任。”
“不過,學校沒有授權任何中心在下面經營醫院。”他說,神源醫院是中心幾個負責人自己搞的,與鄭州大學沒有任何隸屬關系。

而很多患兒家長到神源醫院治病,正是沖著“鄭州大學”的招牌來的。鄒英麗說,在到鄭州看病前,她專門請人查過,在得知高曉群確實是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之后,才帶著孩子來的。
采訪中,何朝宏、呂少杰、賈斌等人雖然不否認神源醫院是家民營醫院,但均表示醫院與鄭州大學關系密切,“醫院與研究中心實際上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醫院的名譽院長就是中心主任肖傳國,院長則是中心副主任高曉群。”
據記者調查,神源醫院有二十幾個醫務人員,多數都是醫院成立后招聘的,真正能做手術的只有肖傳國、杜茂信、何朝宏等少數幾個人。除肖傳國是武漢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之外,杜茂信、何朝宏也分別是武漢協和醫院和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全職醫生。
鄒英麗回憶說,“當時,看見(神源)醫院條件比較簡陋,也有些擔心,但他們說,這只是個分點,正規醫院在武漢。后來知道給孩子做手術的醫生杜茂信,的確是武漢協和醫院的大夫,就決定做了。”
需要手術時,醫院通常把五六個患兒安排在同一天,“杜大夫從武漢過來,與何大夫一起做,肖教授非常忙,很少來鄭州。”賈斌說。
之所以要聘請肖傳國教授并成立研究中心,臧衛東坦言,主要考慮到肖傳國是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算是大科學家,誰都愿意與他們合作”。
“973”計劃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中國政府對基礎研究領域資助力度最大的一項研究計劃,每個項目的支持經費都在千萬元以上。
神源醫院為何解散
在鄭州,《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幾次聯系高曉群,希望能當面采訪他,但均被拒絕。不過,高曉群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今年6月他就不當神源醫院院長了,“肖傳國不讓我干了”。
高曉群說,他與肖傳國的分歧主要是“經營思路不同,我主張產學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我做社會服務太多,不適合老肖他們的口味”。他離開后,醫院又來了一位新院長,“他的思路就是搞營銷,介紹一個患者給一筆提成,還招了一批營銷人員。”
據呂少杰介紹,神源醫院解散后,醫院的主要人員將并入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成立一個新的科室。據一位知情者透露,“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目前正準備申請三甲醫院,神源醫院的人員過去后,可以在那收治更多的病人”。
在電話中,高曉群沒有對手術的后遺癥問題做答復。不過,鄒英麗回憶說,高曉群曾給她提過手術會動腿上的一根神經,“我當時就問,那會不會有影響,他回答不會,還說,腿上的神經有很多,就像樹枝上的分叉,少一根,照樣很茂盛。”她后悔說,“早知這個結果,我就不該讓孩子去做什么反射弧手術。”
據代理鄒英麗和另一位母親訴狀的律師彭劍透露,在他們對已經取得聯系的74名患兒進行的調查中,74%的患兒在經過神源醫院的手術治療后沒有效果,而術后腿腳無力、肌肉萎縮,出現行走異常的患者則占39%。彭劍承認,他們的調查、統計是由4位律師和兩位實習生參與進行的,沒有醫學專業人員的參與。目前,彭劍正在接受和整理另外10名患兒家長的訴訟材料,這些家長打算和鄒英麗一樣,將對神源醫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