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面確實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民意早就期待教育領域的大變革,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部,具體來說就是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在這個問題及其他重大問題上有沒有膽識,有沒有決心。
袁貴仁自己可能也沒有預料到,他獲任教育部部長會引起公眾如此廣泛的關注。在各家新聞門戶網站關于他任命的新聞背后,網友們寫下很多留言。人民網專門開設《我給新教育部部長遞個話兒》欄目,有近17萬網民參與了“你對新一任教育部長有何期盼”的網絡調查。如此強烈的民意,顯示了教育已經成為困擾民眾的一大問題,中國的教育實在需要一場新政。現在,人們把這一新政的期望寄托于袁貴仁身上。
袁貴仁也對這種民意做出了積極回應,他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行的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說:“我認真閱讀了這些網民的意見和建議,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啟發,也非常受鼓舞?!边@是媒體公開報道袁貴仁參加的第一次重要活動。這樣的安排是有意還是偶然?袁貴仁參加這一會議,是否意味著他將在教育均衡化方面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確實,不均衡、不均等已成為目前義務教育領域引起人們最多關注的問題。中國現代國家教育從一開始就在兩個原則之間徘徊不定:一方面是追求對國民的普遍文化與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則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培養出高級實用人才。前者追求公平,促成了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后者追求教育的效率,則導致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這種不均衡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全國范圍內看是地區不均衡,要解決這個問題都依靠高層級政府的財政轉移能力,民眾對此問題的強烈反應則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民眾看得見、感受也最深的不公平,則是同一地方同類學校間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的這種不均衡,涉及無數孩子、家長。愈演愈烈的擇校問題就是因此而起,孩子負擔沉重、奧數之類的補習班盛行,以及學校亂收費,基本上也是因為擇校而起。學校官員的腐敗同樣與此直接相關。
袁貴仁在副部長任上就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曾在《經濟日報》上撰文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要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差距,有效解決擇校問題、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切實實現教育的起點公平。2007年,他再度論及這一問題:“窮國辦大教育”依然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教育投入依然嚴重不足與教育事業應適當超前發展之間的矛盾,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學校之間的差距大與廣大群眾期盼教育公平、接受高質量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義務教育發展現狀與廣大學生家長為子女接受教育的選擇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必須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發展中逐步解決。
問題是,過去若干年中,同一地區內中小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持續擴大。對這個問題。公眾未見到有效措施出臺以使這個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
歷史的經驗是。只要在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的時期,教育行業內部的力量占據支配地位,這種不均衡就會趨向嚴重。原因在于,所謂名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之間存在著利益合謀關系。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學校高度行政化。而政府考核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官員政績的指標就是升學率,這是一個政府可以比較的、看得見的量化指標。為了確保本校升學率,學校傾向于把優質教學資源集中于若干個班;為了確保本地升學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傾向于把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好學校。
由此,所謂的名校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將會結成利益同盟:教育行政部門把資源集中于名校,名校給官員們創造好看的政績。長此以往,名校與一般學校的差距持續擴大。這種差距可能不是一比二、三的關系,而是一比九、十的關系。很自然地,在家長眼里,進入不同的學校等于給孩子安排了完全不同的命運。機會差距如此之大,家長不能不為了孩子進入好學校而投入巨大成本。
這種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僅給家長造成極大困擾,也對整個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進入名校的孩子、家長充滿傲慢,沒有進入名校的孩子不能得到公平對待。
因此,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局面確實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在這方面,有很多國際經驗、歷史經驗可以參考,現在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時機。民意早就期待教育領域的大變革,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目前正在制訂當中。如果恰當利用這個機會,深思熟慮,是有可能對教育領域的一些為民眾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提出變革方案。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部,具體來說,就是今年已屆59歲、擔任教育部副部長已達八年的袁貴仁,在這個問題及其他重大問題上有沒有膽識,有沒有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