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宋文富
波黑首府薩拉熱窩是座飽受戰爭創傷的古老城市。如今,大批國外游客重新涌進這里,目睹戰爭留在這座城市的種種遺跡。《環球時報》記者也親身感受了這股悄然興起的“戰爭游”熱潮。
炮彈炸出“薩拉熱窩玫瑰”
游覽一趟“戰爭游”線路大約需要四五個小時。在這些景點中,游客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難以消化”的歷史記憶。波黑朋友告訴記者,目前的游客大多來自歐美,他們當中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上世紀90年代的前南曾經發生過什么,薩拉熱窩到底在塞爾維亞還是波黑。不過游客們希望通過此行了解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戰爭對這座城市的未來有什么影響。
面對這些容易觸痛歷史傷疤的特殊景點,波黑人的心態倒是頗為坦然。一個年輕的導游對記者說:“無論他們最終能否了解薩拉熱窩,有一點感受恐怕是共同的,即戰爭中沒有贏家。不論塞族還是穆族,有的只是數不清的受害者。”
盡管在長達近4年的波黑戰爭中,薩拉熱窩遭到極大的破壞,但目前市內的建筑物已經基本煥然一新,明顯的殘垣斷壁已很難見到。在薩市被圍的日子里,波黑塞族軍隊曾在周圍山坡上部署了120門火炮、250輛坦克。最多的時候,市內一天曾落下3777枚炸彈。為了紀念逝者,市政當局用紅色的橡膠和水泥修補街道上的累累彈痕,塑造出“玫瑰花朵”的造型。這就是當地特有的“薩拉熱窩玫瑰”。漫步城中,假如不是那些隨處可見的“玫瑰”,人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正在從戰爭中恢復的城市。
市中心的“馬爾卡萊”集市曾因一發炮彈導致上百人死傷,從而引發北約對塞族武裝的轟炸。如今這里重新響起商販們的吆喝聲,只是市場旁邊的墻壁上,用紅筆清晰地刻寫著全部遇難者的姓名。市區邊緣大片大片的白色墓碑,在陽光的照耀下依然那樣刺眼,提醒人們這里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爭。
地道博物館令人感嘆
“戰爭游”的另一處著名景點是薩拉熱窩機場附近布特米爾村內的“地道博物館”。在波黑戰爭期間,機場一帶曾是塞族與穆斯林武裝戰斗最激烈的地方。為了避開塞族武裝的注意,地道口被選在村民家中的汽車庫里。經過4個月的挖掘,一條720米長的地道完成,另一端連接著遠離塞族武裝的大山。就是依靠這一通道,戰時上萬噸的物資與糧食才得以送入薩拉熱窩。最多的時候,每天曾有4000人進出地道。據講,當時的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也曾利用這條通道離開薩拉熱窩,前往出席國際會議。因此地道也被當地人稱為“薩拉熱窩的生命線”。
記者看到,如今由地道改建的私人博物館也就是兩三間屋子的大小。內部照原樣恢復了一段十多米長的地道。洞內約有一人高,許多地方都直不起腰來。支撐著洞壁的厚重原木東倒西歪,行走起來可以感覺到當年的艱辛。博物館里還陳列著當年挖地道的工具和武器裝備等實物。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你希望對波黑戰爭有更深切的體會,就一定要去地道博物館看看。
“狙擊手之路”不再恐怖
在機場通往城里的道路旁矗立著一座黃色大樓,那就是薩市有名的假日酒店。戰爭時期酒店受損嚴重,僅背對塞族炮火的一側房間可以住人。當時這里曾是各國記者傳播消息的主要場所。大樓附近的“波斯尼亞龍”商業街曾被稱做“狙擊手之路”。由于道路寬闊,靠近陣地前沿,當年埋伏在周圍小山上的塞族狙擊手常常射殺過往人群。該街成為市內最危險的街道之一,市民們全都聞之變色。然而,今天的街道兩旁已是繁花似錦,只有在導游的講解中,記者才注意到殘留在少數高樓外墻上的焦痕。
在薩拉熱窩,恐怕沒有幾個當地人不知道“拉丁橋”。1914年,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正是在這里刺殺了奧地利王儲,從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拉丁橋也因此成為每個游客的必到之地。
據當地朋友說,當初為紀念這位愛國青年,市政府在大橋附近的路面上嵌上了普林西普的足跡。一旁的黑色大理石飾板上用金字刻著:“正是從這個地方,普林西普用槍聲表達了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紀以來對自由的追求。”不過在波黑獨立后,石板上的文字被改為:“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就是在這里刺殺了奧地利王儲及其夫人。”盡管這一改動遭到許多人質疑,但大多數人認為:歷史畢竟是歷史,是非就讓后人去評說吧。▲
環球時報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