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
近日,杭州富家子弟鬧市飆車撞死行人引起公眾的強烈憤慨。實際上,這則新聞并不“新”。駕好車不干好事甚至干壞事的消息,時常在媒體中出現,久而久之,開好車的在中國民眾中的形象不好,甚至成了惡漢、惡婦的標識之一,就如早期警匪片中黑社會老大手中的“大哥大”一樣。民間甚至有這樣的怨言:開好車的人都隨身帶有“殺人執照”,因為他們不僅有錢,還有權,有關系,撞死人很容易用人、用錢來擺平。我不否認這些說法中有夸張的成分,也不否認憤懣之中也有仇富的心理,但總體上看,說在中國車的好壞與開車人的道德水準不成正比,這并不夸張。
其實,開好車也無可非議,人富是好事,當前中國崛起的緣由不就是“讓人富起來”嗎?但是,富人應有自己的最低底線和最高的追求。就前者來說,自己的富有不能損害別人和公眾的利益;就后者而言,自己富起來之后應當回報社會。高追求可以沒有,但底線絕不能越過。
現在中國的問題是,一些富人為什么總是喜歡靠豪車大屋,而不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顯露自己的富有呢?為什么中國“富二代”的形象不好,似乎都在揮霍父輩們辛苦積攢的財富,進而有可能走進中國傳統上“富不及三代”的惡性循環呢?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中國的快速發展造成了不均衡,富人之“富”也不均衡,其表現之一就是財富增長了,但道德水準卻降低甚至倫喪了。除此之處,那就是中國還沒有形成合適的富人文化。中國富人沒有正統的好榜樣,中國的教育中也沒有怎樣做富人的一課,中國富人更沒有與窮人良性溝通的合理氛圍,整個社會可以說沒有形成培養“優質富人”的土壤。
所謂的富人文化,指的就是樹立國內外公認的富人榜樣,富人們感到富起來光榮,富起來之后回報社會、幫助窮人更光榮。只有通過這種文化的建立,才能推動富人由“金錢的富有”向更高層次的富有發展。比如,過去我們的政府和有關機構都把優秀的售票員、戰士、公務員、記者等樹立為全社會的榜樣,鼓勵全社會學習他們的精神?,F在是否也可以將更多的樂善好施的富人通過政府獎勵、機構評定等視為“社會榜樣”呢?這樣,就可以讓其他富人感到,僅僅有錢還不夠,更應當得到社會的認可。
中小學校現在依然鼓勵學生學習雷鋒好榜樣,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否還可加上一些富人的例子呢?比如,讓那些富裕起來的孩子知道應當怎么花父母的錢,應當如何做人。再如,可以多講講那些不依賴家境富有而從小就要打零工賺錢的成功者的故事。另外,媒體報道能不能淡化富人與窮人的關系呢?現在廣告商對“豪車大房”的宣傳都與尊貴劃等號,這種宣傳無形中助長了一些民眾的仇富心理。如果多宣傳一些富人的致富經驗與善舉,就可讓更多的人向富人學習致富、學習做人,而不單單是羨慕富人擁有多少金錢。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地構建和諧社會。從人際關系上看,除了官員與百姓,警察與百姓之外,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和諧可能是至關重要的關系了。只有富人與窮人關系和諧了,社會才能有長足的進步,中國才能算得上真正崛起?!?/p>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