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滬深股指在戰戰兢兢中雙雙收出陽線,上證綜指和深成指周漲幅分別為0.75%和0.89%,雖然連續三周收漲,但大部分交易日均靠大盤指標股和權重股生拉硬拽,成交量也急劇萎縮。分析人士稱,上周所公布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如CPI、PPI、海關進出口數據和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等,均充分表明盡管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但最嚴峻的形勢并未過去,加上指數累計漲幅過高,調整一直不充分,令股指舉步維艱。
上周,外圍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幅上漲后也步入調整期,雖然A股市場一直相對獨立,但是周邊股指的走軟,也讓A股走強的理由又少了一個。
從近幾周的政策面不難尋出一個規律,即大多數負面信息均在周五公布,而即將開市的周日、周一則多為正面信息,從中可看出有關方面維穩的苦心。但政策面自去年以來一直偏暖,市場漲或不漲、跌或不跌,關鍵還在于資金面是否能繼續充盈下去,而這一點恰是最多懸念的。
上周指標股、大盤股屢屢救市,而成交量反倒萎縮,這種反常現象恰說明市場分歧的嚴重,和主力精疲力竭、無心戀戰的心態,從這個角度,市場有調整的需要;但自年初上漲以來,熱點始終集中在地產、金融和幾個地區振興板塊,這在中國特有的單邊市中,是極其不利于莊家脫身的,而始終難以脫身的莊家常會選擇繼續拉抬指數,以吸引別人入場“抬轎”,因此下周的走勢仍多存疑。▲(陶短房)
環球時報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