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吳 薇
在馬英九執政將滿一周年之際,民進黨于5月17日發起了一次規模浩大的政治反撲。自民進黨敗選后四處飄散的“天王”們,第一次較為整齊地出現在臺北高雄兩地游行的隊伍中,而24小時徹夜靜坐的形式據說是民進黨自1993年后再沒搞過的。這一行動的確在島內引起很多共鳴,加深了民眾對馬英九執政一年來的反思和批評;但也有媒體質問民進黨的動機,認為“5·17”靜坐“更像是一堆憂心失去政治舞臺者的取暖大會”。事實上,當天的集會遠不像民進黨自己吹噓的那樣有“60萬之眾”,而“挺扁”的標語在游行隊伍中依然隨處可見,偏離了大游行的基調。看來,民進黨要想在此刻聚集人氣與馬英九抗衡,難度還是很大。
怕人少,民進黨搞現場點名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民進黨發動的“5·17”大游行于下午3時在北高兩市分成九路進行。在臺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副總統”呂秀蓮、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和蘇貞昌各帶一路,分別從臺灣大學、頂好廣場、中山足球場、萬華火車站出發,預定5時會師凱達格蘭大道,晚間10時后展開“人權不落日、團結護民主”24小時靜坐行動。蔡英文在出發前表示,馬政府的中國政策,沒有照顧到弱勢產業,游行目的在于告訴總統,臺灣很多人因為親中政策受害。蘇貞昌在出發前表示,馬政府執政以來,失業率不斷升高,“臺灣的主權隨著第三次江陳會流失”。參加游行的李登輝也痛批馬當局過去一年來對臺灣未來發展的策略“全盤錯誤”,讓臺灣失去方向,“現又執意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將為臺灣帶來不可逆轉的浩劫”。
下午4時45分,民進黨宣布參加游行人數達到60萬,但前民進黨大佬沈富雄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都認為,其實這次臺北參加游行的人數只有10萬人左右。臺北大學教授黃光國論證說,以當年他參加紅衫軍時的經驗,人數到達10萬人時,施明德進場演講需要經過層層人墻,幾乎寸步難行,如果有60萬人,怎么可能看到一堆人包圍著蔡英文,在現場自由地走來走去?臺北市長郝龍斌甚至說,臺北市四條路線每條只有一萬人。
這次民進黨所發動的游行,表面上是要“嗆馬保臺”、為臺灣失業與經濟弱勢者發聲,但是臺北政壇都知道,這是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后第一次推動的大規模游行,目的是要為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造勢。為了保證活動順利進行,民進黨還多年來第一次動用黨紀,要對每位黨、公職干部“在游行現場點名”,原因就是怕人少,怕場子過于冷清尷尬。即便如此,17日傍晚6時晚餐時間一到,臺北會場陸陸續續就有不少人先行離開。晚10時45分,云林縣副縣長李應元在民進黨游行的舞臺上,當眾逐一點名。民進黨前大佬沈富雄認為這樣做“很難看”。
高雄會場的氣氛相對熱烈一些。盡管下午艷陽高照,在“獨派”大佬辜寬敏等的號召下,高雄街頭還是吸引了相當多的人潮。晚上,有“流氓教授”綽號的林建隆,還呼吁當過兵的人站出來成立“臺灣義勇軍”,對抗馬政府。
臺大名譽教授賀德芬17日在中天電視節目中表示,以她所觀察到的游行狀況,她可以確定民進黨想要為年底選舉造勢的目標將會“完全失敗”,不但無法“反撲”,甚至會比去年敗得更慘。臺灣《自由時報》17日則評論稱,這是“兩種立場、力量的拉鋸戰……人民如不出來自救,(臺灣)這尾活龍終將被馬送入中國燉鍋中”。
“挺扁”隊伍依然很惹眼
臺北市長郝龍斌當天在4條游行路線共部署警力2200人以及機動保安警力1800人。而大游行的遙控者陳水扁則結束9天的絕食,當天上午喝了粥及胃乳,接著看報紙、洗衣服,看不出情緒有什么變化。但不能不提的是,雖然民進黨盡力想和前“總統”陳水扁脫鉤,不過當天在臺北實際上卻出現了第五路人馬,即由臺教會組成的“挺扁大隊”。臺灣飛碟電臺主持人唐湘龍17日在東森電視節目中指出,民進黨一直宣傳這是他們“大團結”的一次游行,其實早在游行推動前,陳水扁體系與蔡英文的斗爭,已是激烈無比,最后以蔡英文屈服、在游行前夕首度到臺北看守所去“探視陳水扁”,才換得“北高兩地順利游行”的結果。TVBS電視臺主持人于美人說,陳水扁就像牛皮糖一樣,在推動這次游行的過程中黏在蔡英文身上。表面上這是蔡英文的場子,但實際上在高雄的游行,幾乎完全都是“臺獨保扁”的基調。
名嘴黃光芹也在TVBS電視中說,陳水扁這次第三度絕食的目的就是要隔山震虎,因為陳水扁希望此次游行的主題之一,就是發動黨內“保扁”的熱情,所以在他絕食之前已經放出風聲,強調扁系要與蔡英文“別一別苗頭”,將扁系人馬全部拉到高雄。名嘴楊文嘉在中天電視透露說,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原是臺北游行隊伍中與呂秀蓮同一隊的共同領隊,直到16日中午才透露他“白天到高雄與陳菊、辜寬敏一同帶領高雄游行、晚上才回臺北”,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來呼應陳水扁、而抗拒蔡英文的號令。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17日下午3時高雄市長陳菊并沒有出現在游行隊伍中。陳菊定于21日訪問大陸,將成為訪問大陸的民進黨最高級官員。名嘴胡忠信當天在電視節目中表示,民進黨未來將會是由這些能夠處理兩岸關系的人出頭,死抱“臺獨”不放的人,都將留在歷史的山洞中自怨自憐。
根據臺灣TVBS電視臺的民意調查,有近五成民眾反對蔡英文推動游行,九成民眾表示將不會參加。過去每次游行動輒動員上萬輛游覽車載運民眾的民進黨,星期天卻只租到一千輛游覽車,有一兩千人更是得“搭火車到臺北”。
外媒:民進黨時機不對
國際社會又如何看待民進黨這次規模龐大的游行呢?法新社17日報道說,臺灣傾向“臺獨”的反對黨民進黨希望能在今天動員50萬民眾在臺北舉行大游行,抗議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文章說,大陸和臺灣的關系在馬英九的前任陳水扁時期達到低點。而在馬英九去年上臺后,兩岸關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如今兩岸已經舉行了三輪會晤,簽署了橫穿臺灣海峽的直航協議,大陸旅游者赴臺旅游人數大幅增長,而且臺灣和北京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
美國彭博社說,這次游行的背景是5月20日將是馬英九上臺一周年的紀念日,盡管反對黨稱大多數民眾對馬英九的政策不滿意,但根據最新調查,馬英九的支持率在過去3個月上升了11個百分點,目前支持率為55%。
《馬來西亞星報》17日評論說,星期天的大規模游行,似乎對民進黨擴大影響力來說并不是一個恰當的時機。就在這個周末,臺灣代表第一次以觀察員身份,到日內瓦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這被視為臺灣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一步。而臺灣參加世衛大會成為可能,很明顯是大陸對于馬英九呼吁北京方面結束對臺灣的“外交封鎖”的回應。
憂心失去政治舞臺者的取暖大會
民進黨17日展開嗆馬大游行,馬英九及“內閣”卻分頭排定一整天救失業、探訪農村的行程。馬英九說,就業情況不好,民眾上街頭可以理解,這也是人民的權利,盼民眾充分表達意見后,能夠和平圓滿落幕。他表示,兩岸交流是秉持尊嚴、對等及互惠原則,不僅“主權”不受影響,反而增加了國際空間。
《聯合晚報》17日說,民進黨走上街頭雖可凝聚民眾反對馬當局的力量,但即便如愿以償,證明馬英九是一顆爛蘋果,卻依然無法說明民進黨就是一顆好蘋果,“3年后的總統大選,臺灣百姓還是只能挑一顆看起來比較不爛的蘋果罷了”。該報另一篇文章還說,二次政黨輪替即將滿一年,藍綠仍是“拼經濟和拼政治”的鮮明對比,“戒嚴時期,走政治沖撞路線的民進黨得以獲得肯定,關鍵在于民進黨的進步思維,凸顯了國民黨的腐敗與威權;然而時勢移轉,如今民進黨的政治主張和馬政府相比,卻是封鎖對比開放,雙方角色已經易位。民進黨的拚政治主張,似與世界開放潮流背道而馳,也與臺灣的經濟生機逆行,民進黨的5·17靜坐,因此更像是一堆憂心失去政治舞臺者的取暖大會”。
《中國時報》當天評論說,近來有不少民調出爐,馬英九的支持率和不滿意率大致都為一半,與一年前大勝民進黨200萬票的氣勢比起來自有很大差異,但再怎么樣,也并不像民進黨說的一無是處。
民眾的看法也出現兩極。《中國時報》最新民調顯示,36%的受訪者認為島內經濟景氣將逐漸復蘇,59%的人對馬當局執政能力仍有信心。而民進黨的民調則顯示,49.9%的民眾不滿意馬英九施政,滿意比例為44.1%。
無黨籍臺北市議員陳建銘在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他給馬英九執政一年打不及格的分數,因為失業率不斷攀升、人民所得減少。他同時也給民進黨打不及格。他說,當初民進黨席次比現在更少,卻能發揮更有效的監督角色,為什么現在做不到?因為當年的民進黨與人民站在一起,現在卻是“穿過皮鞋之后就忘了穿草鞋的滋味,也不曉得如何走路了”。▲
環球時報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