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盧 威 本報特約記者 孫海榮
“與此前的救市舉動相比,美聯儲4月份的決策就像是在打盹,沒有降息決定,沒有新的貸款計劃,也沒有宣布增持政府債券”,《華盛頓郵報》18日這樣批評美聯儲救市不力。《華爾街日報》17日稱,“美聯儲成立96年來,總在歷史關頭面臨重新改造。現在,它又站在了這樣的歷史時刻”。
作為金融穩定的調節器,美聯儲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一直受人詬病。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批評者認為,美聯儲當初為了拯救貝爾斯登、美國國際集團和花旗集團,唯財政部馬首是瞻,已經犧牲了自身的獨立性,而當中央銀行的決策受政治因素影響時,它們的效率就變得更低下。報道稱,美聯儲的決策機制存在許多弊病,其中一個薄弱環節是12個區域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在美聯儲制定利率政策時擁有發言權,而“這些聯邦儲備銀行都是奇怪的動物,1913年成立時,它們就是彼此猜疑的農民、銀行家和政治家相互妥協的產物”。這些銀行的董事會成員來自私營部門,獲美聯儲審批即可就職。國會議員佛蘭克稱,“區域儲備銀行行長在利率問題上比美聯儲理事更加咄咄逼人”,妨礙了救市計劃的及時出臺。因此,一些人士建議,把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的人事任命改由國會批準。
《華爾街日報》稱,美聯儲將面臨新一輪的改造,并從中獲得一些重要權力,對那些“可將整個金融體系置于風險中的大型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不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對銀行信用卡業務等消費者信貸問題上的監管權力將逐步喪失,因為這些權力與美聯儲抑制通脹、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中心工作沒有太多關聯。
《華爾街日報》稱,美聯儲在這次改組中會變得更加脆弱和低效,還是變得擁有更多特權,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米什金說,“美聯儲正在改變。如果從政治的角度看,事情在朝著正確的方向走,變化不會太激烈”。伯南克在國會中的盟友佛蘭克說,到明年之前,他不想處理這些事情。不過,他已經打算重新審視《聯邦儲備法》,認為“美聯儲在緊急情況下將巨額款項借貸給任何人”的權力必須受到制約。▲
環球時報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