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王躍西 王娜 ● 陳 一 周 偉
臺灣島內今年最大規模的政治游行昨晚在臺北結束,疲憊不堪的民進黨人試圖把黨內人氣重新拉回到全盛時期,但這種雄心在島內媒體大量評論中被打了折扣。民進黨喊出的大量口號顯得相當老舊,示威現場揮舞的綠色扁字旗讓島內媒體懷疑這已變成一場挺扁大會,而這恰恰是現任黨主席蔡英文想極力避免的。此次“5·17”嗆馬示威是民進黨下臺一年來搞的第4次大游行,這樣的示威頻度在全球發達社會中是極為罕見的,有點類似顏色革命頻發時的東歐社會。民進黨宣稱其游行取得圓滿成功,但一個令其極為尷尬的事實是,馬英九的支持率在上升,臺股當日的高漲也被認為是受到大陸惠臺政策的結果,這一切似乎令他們游行的政治意義打了水漂。也有人認為,此次抗議是民進黨為年底縣市長選舉進行的一次重要暖身。
民進黨宣稱抗議成功
18日晚10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凱達格蘭大道宣布24小時嗆馬靜坐取得成功,呼吁群眾“帶著信心與熱情回家”,然而還是有大批陳水扁支持者手持“嗆馬嗆到520、不救阿扁不離開”等標語拒絕離開。從“5·17”游行、跨夜靜坐,再到18日的“人權日不落”晚會,民進黨通過精心策劃的一連串街頭活動找回了當年一呼百應的感覺,也激發了綠營媒體《自由時報》的成就感。該報18日題為“5·17只是開端,抗議將永無止境”的社論宣稱,有80萬民眾17日走上街頭(而藍營媒體稱只有近10萬),向馬政府發出怒吼。“能號召這么多民眾走上街頭確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成就”,“而此次嗆馬的‘反傾中、‘反賣臺、‘救主權、‘救臺灣四大主題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與處境”。
有臺灣問題專家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采訪時表示,民進黨搞“5·17”示威的目的有3個:一是攻擊馬英九政績,二是建立蔡英文的領導威望,三是為年底的選舉動員演練。有分析人士對該報表示,雖然民進黨宣稱的游行參與人數受到質疑,但不論游行人數多少,民進黨還是將抗議的氣勢做出來了。起碼敗選后四處飄散的“四大天王”17日再一次較為整齊地出現在跨夜靜坐現場。
而多數島內媒體認為,“5·17”示威對民進黨來說,很難算作成功。《中國時報》18日社論稱,“5·17”是否成功不在人數,民進黨不能回避的事實是:他們要嗆的馬英九,民意支持度和執政滿意度已攀升到五成五以上,而蔡英文的滿意度則持續滑落到30%。18日,臺股上漲88點。《聯合晚報》將此解讀為“5·17跨夜大游行”這一利空消息沒能阻擋“大陸對臺8項利多”產生的效果。而《中國時報》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近57%的臺灣民眾認為大陸對臺友好,這一數字創下了歷史紀錄。
無法與陳水扁切割帶來陣痛
盡管民進黨蔡英文在接受島內媒體采訪時一再強調此次抗議與扁案無關,但不論在臺北還是高雄,不論17日的晚會游行還是18日的靜坐,支持陳水扁的綠色旗幟和挺扁言論均大量出現,“陳水扁無罪”還被印到帽子和T恤衫上廣為銷售。18日上午,包括宣稱即將訪大陸的高雄市長陳菊、“立委”柯建銘在內的民進黨人士先后去獄中探望陳水扁,向其報告“5·17”情況。這一切讓蔡英文的辯白顯得蒼白無力。
香港中評社稱,從上周蔡英文、謝長廷接連探視陳水扁后,扁系馬上借力使力,讓挺扁成為“5·17”的主軸,民進黨聲援陳水扁無異于飲鴆止渴,游行落幕后,挺扁將成為民進黨永遠的痛。
有媒體注意到,此次“5·17”大游行民進黨在臺北兵分4路,先后采取游行———晚會———靜坐3個步驟,其慣用的街頭政治技巧依然嫻熟。但民進黨提出的“反傾中”、“反賣臺”、“救主權”、“救臺灣”卻都是陳水扁提過的舊話,毫無新意。這種模仿陳水扁的做法不會給現任主席蔡英文帶來什么好處。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1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在民進黨低迷時接棒的蔡英文是一個弱勢黨主席,缺乏派系基礎,缺乏黨內歷練。她既沒力量與個人形象喪失的陳水扁切割,又沒勇氣完全投靠扁系。
臺灣電臺主持人唐湘龍認為,蔡英文本來想借動員游行“鞏固民進黨的領導權威”,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以挺扁為主題的高雄游行完全不聽民進黨中央的號令,游錫堃、陳菊等人放棄臺北游行的領導任務跑到高雄挺扁,顯示出民進黨內路線紛爭已近乎表面化。對于18日的靜坐,蔡英文強調晚間10時必須解散,而民進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黃慶林公開唱反調,呼吁“大家靜坐到陳水扁被釋放為止”。有分析人士認為,如今被陳水扁死死纏住的民進黨與當年無法甩掉李登輝包袱的國民黨類似。
“街頭老路”違背歷史潮流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宋國成認為,民進黨以街頭運動起家,習慣在街頭汲取民眾的養分來促進自己的成長,在過去國民黨統治時期,這樣的街頭運動確實有幾分政治理想性和議題可操作性,但如今臺灣民主體制成熟,馬英九執政也有為有守,民進黨卻還是只知道靠煽動“嗆馬保臺”的情緒走上街頭,卻提不出任何像樣的政策口號,彰顯出它不過是“只知政黨利益情緒怒罵、沒有具體政策關懷民眾”的政黨。而一年前馬英九在競選時提出的是兩岸三通等一系列具體的口號。
有分析人士認為,民進黨此次示威又是兵分4路,又是借助“踹紅馬”等道具煽動情緒,搞街頭政治的水平依然遠遠高于國民黨。但民進黨高喊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卻提不出究竟什么才是行的。
據《聯合早報》報道,類似“5·17”的大型示威民進黨下臺一年來一共搞了4次。去年8月30日的參與人數,民進黨宣稱有30萬;10月25日抗議陳云林來臺的人數,民進黨稱超過60萬;11月6日陳云林訪臺期間的圍城活動,民進黨稱有10萬人。然而“5·17”晚的靜坐民進黨卻因為湊不夠人要求黨內公職人員必須到場,每個人還須“動員千人到場”,否則“黨紀處分”。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種種表現說明民進黨是為了游行而游行,這種沒有方向,沒有新意,逆歷史潮流的游行不能給臺灣人民帶來什么。還有分析人士表示,陳水扁搞了8年“臺獨”都沒有成功,民進黨現在還要撿他的舊貨,只能走向死胡同。▲
環球時報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