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慶兵
數學活動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數學活動課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直接經驗和培養其實踐應用能力的課程。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數學活動課呢?下面談談自己對上好一節數學活動課的一點膚淺認識。
(1)首先要認識數學活動課的現實意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學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擔負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作用,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計算機得到廣泛應用的今天,數學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使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其發展也離不開數學支持。數學不再僅僅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它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對數學一竅不通的人將很難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更難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數學活動課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直接經驗和實踐應用能力。它是對以前單一的數學課程結構的一個補充,豐富和充實了數學教學它加強了實踐應用的環節,重視對數學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興趣、個性、特長等全面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要大力創新數學活動課的內容與形式。為了使數學活動課更加豐富和生動,收到更好的效果,應注重考慮活動形式的選擇和內容的確定。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結合實際,可以 根據以下方面采取多種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①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增強學習趣味性。要開展帶有豐富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形式的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的學到知識。從表面上看,數學知識是一些純理論的枯燥的演繹與推理。但是,如果把這些純粹的理論與公式放到現實中的一個個活生生的時間和空間中去理解,就容易看清它的至純與至美,而純美的東西又恰恰是學生喜歡去追求的。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同時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③面向全體,注重活動課內容的普及性。我們的數學的活動課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應當使全體學生都要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擇的活動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內容既要突出操作性,又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如在教學《日歷中的方程》,我們讓每個學生事先都準備一張小日歷卡片,在教學中讓學生從中尋找數字的規律,讓每個學生說出發現的規律來。這樣能激起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用數學的意識。
(3)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數學活動課中,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一節數學活動課的前提條件。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而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的活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通過數學活動課,我們發現學生不僅能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
(4)要不斷加強與豐富數學活動課的教學評價。以前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科成績,而新課程改革則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性,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數學活動課為教師評價學生創設了一個新的平臺和窗口,站在這個平臺上透過這個窗口,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活動的狀態,包括學習興趣、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心理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從而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以往的數學學科課的評價中,往往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至少“及格”,最好“優秀”,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而在數學活動課的評價中,可以適當“放開”,同一年級同一內容,在培養層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許存在差異,評價不完全受“分數”的限制,在關心活動結果的同時,更加關注活動的過程。
總而言之,數學活動課是重在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其個性化的數學學習。一節成功的數學活動課應著眼于給學生創設探索情景與條件、表現和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愉悅身心、激發潛能。允許學生在活動中取得不同的收獲,獲得不同的發展。同時,也是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堂的組織能力、知識儲備等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