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飛
新課程改革引領教師走進了教育的春天,為教師的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隨著課改的深入,“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促進學生知識的多元化發展”既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又是教師“智慧”的體現。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教師需要有一雙明辨的“慧眼”,對紛至踏來的知識信息進行篩選點化——及時發現、把握、運用有價值的教學信息,實現學生新知識的發展。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實踐嘗試:
(1)營造寬松氛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現代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動態、多元化的對話與交流,是一種豐富人的知識經驗的活動。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構建充滿人性化的課堂,讓每一個幼小的心靈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里,在老師愛的雨露下快樂成長。在這種寬松、愉悅、充滿尊重、關愛的教育氛圍下,學生可以暢想、暢言、任思維自由馳騁,任個性自由飛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互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念與知識、交流著彼此的體驗、感悟與觀念,在不知不覺中給課堂創造了極大的新知識信息空間,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靈感的碰撞、智慧的交鋒將不斷出現新的知識的火花和創造的萌芽。
(2)抓住契機,把主動權讓給學生。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充滿創造力的活動。新課程改革對于邊遠山區的孩子來說,就像一股新鮮的海風吹入學生的心田,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一片暢想的天空。可是舊課程的觀念卻在很多地方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無鮮活力。新課標對此提出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此,在教學中應給學生主宰自我的空間。①把朗讀留給學生。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少,二是放錄音或教師范讀多,剝奪了學生的主要權利。課堂錄音與教師范讀,當然會令學生稱贊。但在佩服之余,我們是否也該為學生想想?在老師讀之前,學生有沒有讀過課文,找出生字詞,查查字典?對課文內容理解了嗎?對文章感情吃透了嗎?他們又真正了解了多少?我們忽視了這些重要環節。因此,針對這些失誤,新課程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讀暢、讀境、讀情。把讀的活動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走進知識的樂園,飽覽課文中的詩情畫意,冷暖世故人情,讓心與心的交融綻放出生命火光。②把質疑解惑留給學生。俗話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傳統的教學沒有給學生質疑解惑留下思考的余地,往往在備課中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定出自我唯一的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例如:“曾在一堂觀察實物寫作文的作文課上,老師出具了一實物——根雕,這根雕初具表象是一只展翅飛翔的鳥,叫學生觀察后,問這是什么?”學生紛紛發表看法:白天鵝、喜鵲、烏鴉、貓頭鷹……但老師最后說:“你們都錯了,這是雄鷹”。試想如此重重束縛下,哪個學生還敢說?哪個學生還感疑?長此以往,學生豈不要被培養成為一個只會制造標準答案,而沒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了嗎?現在“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強有力地占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感知質疑、對部分感知質疑以及對疑惑的解答,全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班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對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回答也豐富了。老師上課輕松了,效率提高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躍。課堂成了學生的樂園。③綜合性學習留給學生。一堂課中,最重要的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幾個重要環節,并且被寫入新課標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程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基于這一理念的指導,新教材把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作為綜合性學習的整體目標,將以往教材中的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三個系統整合到綜合性學習之中。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特征是“依學定教,相機生存”。我們教師應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引導學生敞開思維,深入思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智慧啟迪智慧,讓課堂成為知識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