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海玲
(西安理工大學高等技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082)
中圖分類號:D8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26-01
摘要:自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第一次在學術界系統地提出和闡述“軟權力”的概念以來,許多學者都對此加以重視,一些評論奈的論點,一些闡釋他的概念并運用“軟權力”分析國際關系問題。筆者就是以此為著眼點,闡述了“軟權力”的基本理論。
關鍵詞:“軟權力” 構成要素 “硬權力”
一、“軟權力”的含義
約瑟夫·奈在很多著述中,都對“軟權力”的含義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綜合約瑟夫·奈的觀點,“軟權力”的定義可以概括為:“軟權力”是和“硬權力”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它是一個國家通過吸引而得到期望的結果的能力,它是通過精神和道德訴求,影響、誘惑和說服別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以產生出期望的行為的能力。
二、主要構成要素
綜合國內外學者特別是約瑟夫·奈關于“軟權力”的觀點,可將“軟權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即內部“軟權力”和外部“軟權力”。
1.內部“軟權力”
(1)文化力。“軟權力”的主要構成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文化看不見,但卻是無處不在,時刻在左右著人的行為。事實一再證明,強大的文化是民族賴以生存并取得國際競爭力的幕后驅動力。宗教、語言、教育、生活方式、電影、報紙、網絡、飲食等等都可以包括在文化的范疇之內,還有意識形態或政治價值觀念也是廣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制度創新能力。當今大國競爭的現實表明,制度創新能力對一國國際地位的動態變化具有關鍵性意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因素對制度創新正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方興未艾的信息革命,不僅對生產領域的創新,而且對社會文化、政治和行政制度以及大眾傳媒的創新都具有深刻的影響,1在這方面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3)國家的對外戰略。一個民族國家在國際上活動,恰當的對外戰略是其在國際上得心應手的重要條件,合理的國家發展戰略是一個國家走上富民強國道路的必要條件。巴普認為國家的權力除硬的指標外,領導方式、內部組織、戰略也是重要的方面。
(4)知識、信息、科技力。在現代社會中,知識、信息、科技力對國家權力的作用可以說是各種權力基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托夫勒指出,在支撐權力的支柱—暴力、財富、知識之中,知識產生高質量的權力,掌握知識經濟的核心及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的國家對于國際社會的局勢已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5)民族士氣和民族精神。有學者指出,民族士氣指稱國民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政策的支持的程度,尤其是愛國主義的精神。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民族的精神面貌確實對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力有一定的影響。一個缺乏民族士氣和民族精神的國家,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即使軍事力量、經濟實力都很強,其實際的權力也不可能達到應有的程度。
2.外部“軟權力”
(1)國家形象。科倫比斯和沃爾夫認為國家的權力可以分為有形權力和無形權力兩個方面,有形權力的構成要素包括人口、領土、農業能力、軍事力量和機動性等,無形權力包括領導層和人格、官僚組織的效力、政府類型、社會一體化的程度、聲望、國外支持和國外的依賴。這里所提到的國家聲望這種無形的權力,往往使國家的國際行為能夠事半功倍。
(2)國際機制的控制力。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若能夠操控國際機制,就能擴大其在國際社會的權力。比如,當今世界存在的幾個主要的全球經濟體制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這些體制之所以有利于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國家權力,關鍵就在于它們基本上是依據這些國家的理論和體制建立的。
(3)國際機制的創造力
全球主導型的國家和一些地區大國憑借自己的實力成為國際機制的創設中心和積極參與者,他們自然成為國際機制這種世界政治市場中的制度產品的提供者,而那些次一級的國家實際上只能成為這種制度產品的消費者,采取所謂的“搭便車”的方式加入國際機制,并且在加入國際機制時是要付出減少某些行動的自由、讓渡某些權利的代價的。
(4)國際義務的承擔能力
承擔一定的國際義務,是一個國家的國家實力應用的表現,這種實力的應用不僅有現實應用的成分,也有潛在應用的成分,其重要意義不可低估。
三、“軟權力”與“硬權力”的關系
“軟權力”與“硬權力”都是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或者不同的表現形式,兩者到底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軟權力”的有效運用需要“硬權力”的支持
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說得很明白:即“硬權力”決定“軟權力”,或者“硬權力”是“軟權力”的基礎。在當今社會“軟權力”固然重要,但是“硬權力”仍然是“軟權力”的重要支柱。倘若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硬權力”,它的“軟權力”將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比如印度,它的文化藝術和民主制度都應該是加分的因素,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硬權力,自然沒有多少軟權力可言,國際影響始終難以擴大。
2.“硬權力”與“軟權力”是相互促進的
“硬權力”與“軟權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不可缺少的兩個部分,一般情況下,“硬權力”是“軟權力”的有形載體,而“軟權力”則是“硬權力”的無形延伸。有了強大的“硬權力”做后盾,有足夠的物質資源進行文化建設,有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對外交往的廣闊空間,才有迅速提升“軟權力”的可能性。另外,“軟權力”的提高在一些情況下又可以彌補“硬權力”的不足,為“硬權力”創造更加有力的發展環境,甚至可以通過“軟權力”來施加影響,在國際競爭中來達到提升“硬權力”的目的。
3.“硬權力”與“軟權力”是相互制約的
一方面如果“硬權力”使用不當,“軟權力”就有可能受到損害,比如,近年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動武,對反戰國家的報復,都嚴重削弱了美國的“軟權力”。另一方面“軟權力”若不能同步提高,同樣會制約和影響國家的“硬權力”。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雖然除軍事力量之外幾乎可以和美國相比,但由于其通俗文化缺乏吸引力,再加上沉重的歷史包袱使其始終不具備施展對外影響的道德權威,這就使得日本的國際影響力也只能靠“經援外交”來支持。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國家的“硬權力”和“軟權力”是相互制約的,忽視其中的一方,都會影響國家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李環.《信息革命與國家“軟力量”》,《信息革命與國際關系》,時事出版社.2002
[2]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3]周軍.《21世紀國際關系中的軟國力競爭》,《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
[4]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