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明
(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中圖分類號:TU984 D621.4F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32-03
摘要:廣州與佛山兩市地脈相連、人員相親、經濟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孫中山先生是我國正式提出廣佛同城化第一人。他提出在“大廣州”背景下的廣佛同城化理念對現代廣佛兩市深化合作下的廣佛同城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孫中山先生的廣佛同城化理念與廣佛兩地的歷史淵源,為現代廣佛同城化建設提供一些模式借鑒。
關鍵詞:孫中山;民國時期;廣佛同城化
自秦漢設置番禺郡,兩千多年來,兩地間貿易往來無阻,人員定居自由,相互婚嫁,生活飲食文化一致,即使是思想精神上的祭祀等宗教活動也無差別。歷史上廣州與佛山兩地長期是一個整體,相互緊密聯系的,甚至到元、明、清時期,佛山也歸屬于廣州路和廣州府。廣州與佛山兩市地脈相連、人員相親、經濟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雖然歷史上很多有識之士都提出過廣佛同城的構想,但都僅限于兩地的交流往來,或者只是有識之士自己的一些簡單想法,直到1919年孫中山先生才提出了有明確的城市規劃,明確的創建措施,明確的建城目標的廣佛同城化的理念構想。孫中山先生的廣佛同城化構想實質上是創建“大廣州”的藍圖,即使九十年后的今天,當廣州與佛山兩市要進行廣佛同城化建設時,這一偉大的藍圖依然發揮著它重要的影響。
一、廣州與佛山的歷史淵源
廣州、佛山兩市同屬珠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河網區,自然氣候條件一致,自然地域連為一體,沒有任何的山嶺或者大江大河阻隔,不少河段如廣州與南海之間的珠江段等更是跨越兩市地域或直接相連,部分河道如芳村水道、佛山水道等相互連通。如果不是由于歷史原因進行的行政區域劃分,把這塊地域人為的一分為二,廣州、佛山兩市就是一個人類生存的共同區域。
考察廣州早期的人類歷史,或者考察佛山早期的人類歷史就不得不提到西樵山文化遺址。西樵山是考古界公認的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場所,這里發現有一個很著名的距今大概有六千多年的古代石器的制造場。在追溯廣州、佛山兩市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或者歷史時,兩市都把西樵山文化遺址作為溯源地。此外,佛山還有河宕遺址,廣州也還有其他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如在南沙開發區發現有大概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古遺址,古遺址里有一個保存較好的南沙人骨架,這也被考古界認為是廣佛兩地共同的早期人類活動遺跡,當然,南沙古遺址的年代遠遠晚于西樵山遺址。西樵山文化遺址是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廣州與佛山兩地人類活動的歷史遺跡。可見,廣州與佛山兩地有著共同的人類祖先,兩市同根同種,血脈相傳。
廣州建城于公元前214年,至今有2200多年,而佛山則比廣州晚很多,直到628年,唐貞觀二年才有佛山的名稱。表面的行政劃分或者城市名稱的設置,不能抹蓋廣州與佛山幾千年來共同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聯系。
在先秦時期,古代廣州和佛山都屬百越之地,這里生活著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的土著居民,文化交流方式雖然簡單,但卻是作為一個沒有分割的整體存在。直到秦漢時期,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用兵嶺南,征服了這里的先民,設立南海郡,南海郡郡址就在番禺,廣州城才得以建立起來。古廣州城一邊是番禺縣,當時番禺縣的地域就包括現在的廣州和佛山地區,一邊是南海縣,廣州古城主要都是在現在的越秀區,分別為番禺縣和南海縣轄管。而古代南海縣的地域包括了現在廣州的荔灣、白云部分,還有佛山的南海、禪城部分。現“南海”則為佛山的一個城區。由此可見,廣州和佛山在歷史上聯系非常深遠。換言之,在古代的廣州與佛山兩地,都歸屬于共同的行政區域,如上所見,現在看起來很多分割開的區域,以前也是相互交錯歸屬的,“南(海)番(禺)順(德)”的傳統叫法,表明了兩地的整體性。
自秦漢設置番禺郡,兩千多年來,兩地間貿易往來無阻,人員定居自由,相互婚嫁,生活飲食文化一致,即使是思想精神上的祭祀等宗教活動也無差別。歷史上廣州與佛山兩地長期是一個整體,相互緊密聯系的,甚至到元、明、清時期,佛山也歸屬于廣州路和廣州府。廣州與佛山真正意義上的分開是民國時期,南海縣的縣政府從廣州遷到了佛山,這也就標志著廣州與佛山的完全分離。以下是佛山的歷史沿革,由此可簡單明了地看出廣州與佛山的歷史淵源:
先秦:百越之地。
秦漢:南海郡番禺縣屬地。
三國:番禺縣屬地。
唐宋:南海屬地。
元代:廣州路 南海縣屬地。
明清:廣州府 南海縣屬地。
民國:南海縣署從廣州遷至佛山。佛山為南海屬地。
1949年10月設佛山市縣級。
1950年,佛山升為地級市,后又成立佛山專區。
1983年原佛山地區與佛山市合并為佛山市。
由上面看出,廣州與佛山歷史上同為一家,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只是由于后來行政區域的分割加上按行政區劃配置資源的計劃經濟才人為地割斷了兩地的橫向聯系,廣佛兩地才逐漸分開。廣州、佛山是廣東歷史上經濟和文化活躍地區,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嶺南文化底蘊厚實。廣州是一個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一直都是珠三角及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度還做過南越王的都城。佛山是我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和嶺南文化重鎮,歷來受廣州的輻射影響較大,并依靠廣州發展壯大。從文化上來講,廣州與佛山兩地都是嶺南文化特別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廣佛地區地脈相連、人員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在珠三角的所有城市里,只有廣州和佛山是最親近、最相似的,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
從文化、歷史、地域,甚至從血脈關系來考究,廣州與佛山都是如此的同源,因此,歷史上不少有識之士提出過廣州與佛山應永久成為一個整體,即是建立共同的城市發展。明朝佛山有一個人叫李待問的人,曾經當過明朝戶部尚書,他很早就有了廣佛同城的思想[1]。他認為佛山要發展,一定要跟廣州相聯,為此他專門修了聯通廣州的橋和路。當然,李待問廣佛同城的思想,只是非常簡單的建立或者依靠一個城市而已,沒有任何實質的舉措。雖然后來也不乏有識之士提出過廣佛同城,但與李待問的思想大同小異,直到民國時期,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才突破了這些簡單的廣佛同城萌芽思想,從興國興邦的政治經濟層面提出廣佛同城化的理念構想,第一次把廣佛同城化提高到民族興盛的高度,并為此制定了具體的同城化措施方案,遺憾的是孫中山先生英年早逝,加上當時中國歷史的復雜情況,這一構想一直無法得到實現。
二、孫中山民國時期廣佛同城化理念的構想
廣州與佛山兩市地脈相連、人員相親、經濟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雖然歷史上很多有識之士都提出過廣佛同城的構想,但都僅限于兩地的交流往來,或者只是有識之士自己的一些簡單想法,不可能引起社會的關注或者統治階層的興趣,也不具備實現廣佛同城的任何現實條件。直到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后,廣佛同城化構想的實現才離國人如此的近。人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大廣州屹立在祖國的南方。
早在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之初,孫中山先生就明確提出要建設一個獨立、文明、富強的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一直致力于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探索,他在政治、經濟、法律等諸多方面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借鑒了國外許多的成功建國強國模式,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其所著《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發展中國經濟的六大計劃。這六大計劃也是孫中山先生強國興邦的最重要構想。《建國方略》一書是孫中山為中國國民黨制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孫中山構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其中《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第三項計劃是建設“南方大港”[2]。
建立南方大港是孫中山先生廣佛同城化理念構想的一大精髓。“新建之廣州市,應跨有黃埔與佛山,而界之以車歪炮臺(位于荔灣區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面的沙洲島上)及沙面水路。此水以東一段地方,應發展之以為商業地段;其西一段,則以為工廠地段。此工廠一區,又應開小運河以與花地及佛山水道通連,則每一工廠均可得有廉價運送之便利也。”從這段原文字材料可見,孫中山先生要建的南方大港實質上是一個世界級的大海港。這個世界級的大海港的位置選在黃埔深水灣一帶,規劃建設一個由黃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內的新廣州市。而新廣州市的商業區規劃在河南島(今海珠區),工業區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間,碼頭在后航道至黃埔一帶建設。“跨有黃埔與佛山”,其實就是廣佛同城化,換言之,就是新創建的廣州市,是包括廣州市與佛山市在內的大廣州。從后面的言論也可以看出,“其西一段,則以為工廠地段。此工廠一區,又應開小運河以與花地及佛山水道通連”,由此可見,構想中的新廣州把工業區建在車歪炮臺及沙面水路以西,花地至佛山之間,如果不是廣佛同城化,這一構想是無法實現的[3]。很顯然,孫中山先生所說的“新建之廣州市”,是包括廣州、佛山兩城在內的“大廣州市”。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建立南方大港,新建廣州市,實質上就是廣佛同城化后的“大廣州”。“大廣州”的商業區、工業區等等,孫中山先生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劃,而這些規劃的出發點都是以廣佛兩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同時對“大廣州”下的南方大港,也提出了一系列配套計劃與整治航道措施。
孫中山先生在改良“大廣州”水路系統方面主張:“廣州港面水界應至第一閂洲為止。由此處起,港面應循甘布列治水道(烏涌與大吉沙之間),經長洲、黃埔兩島之間,以入亞美利根水道(深井與白頭之間)。于是鑿土華、小洲之間,開一新路,以達于河南島之南端,復循依里阿水道(瀝滘、下滘之間),以至大尾島(三山對面)。于是循佛山舊水道,更鑿一新水道,直向西南方,與潭州水道會流。如是,由第一閂洲起以達潭州水道,成一新水路矣,其長當有二十五英里。此水路將為北江之主要出口,又以與西江相通連。一面又作為廣州港面,以北江水量全部及西江水量一部,經此水路以注于海。故其水流之強,將必足以刷洗此港面,令有四十英尺以上之深也。”從孫中山先生的主張中也可以看出,他已經把廣州與佛山當作一個整體了,佛山水道和潭州水道都在佛山范圍內,而他所說的廣州卻包括這些水道,如果不是廣佛同城化,又怎能超越廣州范圍,在佛山水道與潭州水道之間開鑿新水道[4]?
在論及廣州河汊之改良時,孫中山先生還計劃“使廣州、三水間水道得其改良”,使“每船一往復須行九十五英里者,忽減而為三十五英里”;延長上面提到的黃埔至潭州水道的新水道,“自潭州水道合流點起,以至三水與西江合流之處”;“開一直運河于廣州與江門之間”。所有這些計劃,都需要廣、佛兩地通力合作才能完成[5]。而他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卻直接明了地說這是創建新廣州的方案措施,只字不提廣佛兩地的合作,可見,他考慮的不再是廣佛兩地的深化合作,而是廣佛同城化以后的大廣州如何發展的問題。
《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涉及廣州、佛山兩地的計劃,可以說是最早的“廣佛同城化”計劃。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廣佛同城化的理念構想,有明確的城市規劃,明確的創建措施,明確的建城目標,不同于以往任何有識之士簡單的廣佛同城設想,孫中山先生大廣州下的廣佛同城化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富國興邦的過程中的一偉大發明舉措,是最有可能實現的。正如前面所講,兩地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淵源,文化聯系和血緣關系,大廣州對于廣佛同城化的建設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孫中山先生不愧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許多偉大構想如今都成為現實。雖然很多構想的實現都是通過廣、佛兩地的合作實現的,但卻為今天廣佛同城化的構建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借鑒,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建設南方大港的規劃比今天的廣佛同城化的建設走得更遠。遺憾的是,由于孫中山先生的早逝,加上當時的政治原因,這一偉大構想只能擱淺。
三、孫中山廣佛同城化理念對現代廣佛同城化建設的積極意義
2009年3月19日,廣州市市長張廣寧、佛山市市長陳云賢在廣佛交界的佛山市南海區簽署《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協議》及兩市城市規劃、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環境保護等4個對接協議,這標志著廣佛同城化正式啟動,“廣佛同城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實質性進展[6]。廣佛攜手的設想,從最初的“廣佛經濟圈”到現今的“廣佛同城化”,已歷時8年。如果從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算起,則已經整整90年。
雖然孫中山先生廣佛同城化理念與現代的廣佛同城化建設有不少的出入,前者是將佛山納入廣州范圍、強調大廣州的概念,在大廣州的背景下打造世界級的南方大港及其腹地城市;而現代的廣佛同城化,則強調兩個城市之間的深入合作,兩個城市在經濟、教育、環境等等方面攜手共進,打造共同的生活圈,但是他的廣佛同城化理念構想對現代廣佛同城化建設所產生的積極深遠的意義是無法忽視的,甚至可以說,現代廣佛同城化建設的規劃里面有很多前者的影子。
孫中山先生在廣佛同城化理念的構想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把廣州與佛山當作一個整體,打造大廣州的概念,極大地讓這種同根同宗的,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文化得到發揮。現在的廣佛同城雖然也在提倡兩地居民生活的同步化,但還是局限在兩座城市的框架下,兩套行政辦公機構,行政區域的劃分也是不能妥協,甚至佛山大有被廣州“吃掉”的憂慮。孫中山先生的構想雖然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那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大廣州設想,現在的廣佛同城應該追求的是雙贏互利。在建設廣佛同城時,廣佛兩市要更多地把兩地地脈相連、人員相親、經濟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等考慮進去,只有這樣建立起來的廣佛同城才是真正造福兩地人民、有堅固基石的同城生活圈。
孫中山先生的廣佛同城化理念最終是建立一個新廣州,即各行政機構組織隸屬于廣州市政府。把原有的廣州市政府和佛山市政府的權力廢除,重新創建新的大廣州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是孫中山廣佛同城化思想的中心。這種模式可以使得各種社會資源在同一個政府的調動下,實現資源的最大與最優配置,當然行政效率也是最高的。現代的廣佛同城雖然是兩座城市的深化合作,但也應該借鑒孫中山先生這一思想,即廣佛兩市應該通過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行政合作機制,使得各項合作的項目能夠有效地完成,在廣佛同城化中出現的問題也能夠得到及時解決,而不是出現責任相互推脫的現象。筆者認為,廣佛同城化能否成功的關鍵是廣佛兩市政府的所建立的合作機制。只有權責分明、目標明確、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才是兩市同城化成功的保證。
此外,孫中山先生打造南方大港的構想,從現在的大環境而言,已經很難實現或者沒有必要去實現了,但是,南方大港的構想主張的是廣佛兩地相互依托,相互發揮自己的地緣優勢,規劃各自的城市定位,如工業區、商業區的打造等,這為今天兩地的同城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模式。現代的廣佛同城化不可能是城市功能同樣化,更不可能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同樣化,而應該是充分發揮城市自己的優勢,相互依托,相互吸收。如廣州強大的交通樞紐功能可以為佛山提供極其便利的交通優勢;而佛山完善的制造業又可以為廣州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再如廣州第三服務產業相當發達,可以為佛山的第二產業提供廣泛的市場;廣佛同城化下的佛山又可以極大地緩解廣州城市發展的壓力。這些都是需要廣佛兩地攜手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地緣優勢才能實現的。孫中山先生在論及廣州河汊之改良時,計劃“使廣州、三水間水道得其改良”,延長黃埔至潭州水道的新水道,“自潭州水道合流點起,以至三水與西江合流之處”;“開一直運河于廣州與江門之間”。孫中山先生在廣佛同城化以后的船運交通方面所進行的思考對今天也產生了極為積極的意義。今天廣佛高速的建設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完成的。廣佛同城化今后還要修建廣佛同城的地鐵、公交、輕軌等等,極大地拓展廣佛兩市瓶頸,使得廣佛兩地能夠共享同一套交通系統。
廣佛兩市共同提出的廣佛同城化目標:1、煤氣、電力同網同價,2、公共交通無縫對接,3、兩地中考統一考卷,兩地高校統一招生標準,校長定期兩邊換,4、群眾報警兩市聯動,5、兩地醫保、社保資料逐項互認,6、兩地電信區號統一,7、產業布局錯位發展,8、聯手治理水和大氣,9、社保對接無障礙,10、治安消除“三不管”,11、產學研合作對接,12、跨城轉賬免手續費,13、管道氣同網同價,14、體育競賽資源共享[7]。
廣佛同城化的這些目標,在孫中山先生“大廣州”下的廣泛同城化理念下,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對于今天兩市合作下的廣佛同城化而言,則面臨著極大的考驗,需要兩市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筆者相信,有孫中山先生“大廣州”構想的模式在先,兩地市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夠憑借其聰明才智把廣佛同城化建設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李小青.關心鄉事的李待問[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
[2]李百浩 黃立.廣州近代城市規劃歷史研究[J].北京:城市季風.2003.3
[3]鄧輝粦.孫中山最早提出“廣佛同城化”[N].廣州:羊城晚報.2009.3
[4][5]同[3]
[6]曾妮.廣佛簽訂同城化框架協議 攜領珠三角城市群發展[N].廣州:南方都市報.2009.3.20
[7]張瀟.廣佛同城化,為珠三角融合探路[N].廣州:新快報.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