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峰
(河南省洛陽市委黨校嵩縣分校,河南 嵩縣 471400)
中圖分類號:D26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44-01
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在社會政治關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營造和諧的黨群關系,不僅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而且是對執政黨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黨群關系建設經驗的總結和提升。當前,如何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是各級黨組織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關于推進民主政治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思考和探討
1.發展黨內民主,實現利益有效整合的目標。因為來自不同階層的黨員,分別是其所聯系的部分社會成員的代表,分別代表了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和愿望,只有在黨內充分發揚民主,充分尊重黨員的民主權利,珍惜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才能把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通過黨員權利的行使,反映到黨內來,使黨的決策制定建立在對全局通盤考慮基礎之上。通過廣泛而充分的黨內民主,代表社會不同群體的黨員可以競相發表自己人的意見和觀點,把社會利益沖突和矛盾匯集到執政黨內部,最后通過平等的討論、對話、溝通,形成符合社會各方面利益要求的相對公平、公正的決策,充分體現黨的代表社會最廣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價值追求,不斷鞏固和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因此,要按照十七大精神要求,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要切實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要積極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切實推進黨內民主的發展。
2.積極推進社會民主建設。積極推行社會民主是密切黨群關系的外在保證。早在1941年,鄧小平在論述黨與民主政權的關系時就指出:“民主政治斗爭可以使黨的主張更加接近群眾,可以使群眾從自己的政治經驗中更加信仰我黨。所以,只有民主政治斗爭,才能使我黨取得真正的優勢。”“民主政治的好處,正在于它能夠及時反映各階級各方面的意見,使我們能夠正確細心地去考慮問題決定問題;能夠使我們從群眾的表現中去測驗我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是否為群眾所了解所擁護……它能夠在民主政治斗爭中提高黨員的斗爭能力,使黨更加接近群眾,鍛煉黨使黨成為群眾的黨。”因此,要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我們就必須按照十七大精神,積極推進社會民主建設。要積極疏通和拓寬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渠道,以民主集中制來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和解決各種矛盾,努力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努力改革和完善基層民主選舉制度,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要建立健全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決策的制度、決策議題的提出制度、決策信息反饋制度、人民意志表達制度,以及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決策論證和評估制度等,改變目前存在的“上情下達易,下情上達難”的狀況,從而擴大群眾的有序的政治參與,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信任度和支持度,為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奠定政治基礎。
二、關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構建和諧黨群關系的思考和探討
1.加強對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要重視加強對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通過教育,促使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深入到群眾之中,關心他們、溫暖他們,幫他們排憂解難,從而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要加強對干部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教育,使干部吃透上級精神,明確上級政府的意圖,體察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上級的政策決定創造性而又不違背原意地在本地區本部門貫徹落實,使人民群眾得到實惠。要加強對干部進行市場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現代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不斷開拓干部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能力。要通過查處典型違紀案例,積極開展廉政教育,提高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能力,保持隊伍的先進性,增強黨對群眾的感召力。
2.創新授權制度,把好用人關口。從公共權力的屬性和來源看,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也只能用來為人民報務,但由于具體制度的缺陷,有的干部對權力屬性和來源這個根本問題缺乏正確認識,以為權力是自己“謀”來的,上級“賞賜”的,理所當然地不用對權力的真正所有者負責,而是唯上是從或公權私用,以權謀私。因此,從本源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創新授權制度,把好用人關口。要建立以公開為基本前提的推薦機制,從民主推薦和署名推薦制、考察預告制到任前公示制、干部選拔使用的各個環節,都在一定的范圍內公開,使群眾可以較大程度地參與對干部的選拔任用。要建立以民主為基本趨向的考察機制,建立一種群眾參與、客觀地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機制,實行民主推薦、民主評議和民意測驗制度,擴大干部群眾對選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依法行使好考察、選拔、任免權。要建立以競爭為基本特征的選拔機制,把“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貫徹到干部的選拔任用中去,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對不稱職的干部實行待崗、轉崗學習、離崗分流、改任非領導職務,實行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同時加強對授權后權力運行的監督,一旦發現干部在任職時有不廉潔、不勤政行為,或缺乏實際領導能力,可以隨時行使質詢權、特定問題調查權、撤職權和罷免權。只有這樣,才能使干部真正感到權力來自人民,真正做到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一致性,重樹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
3.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敗斗爭,保持干部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研究新時期腐敗現象的特點,及時制定、調整和充實反腐倡廉的黨內法規,加快完善國內的法律法規,適時地將那些經過實踐檢驗、比較成熟的規定、依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法律法規,使之與國際接軌,為高效率地反腐敗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好地用法律和制度規范權力的運行、約束干部的從政行為。要加強監督機制建設,增強工作的透明度,使黨內監督、人民監督、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把腐敗遏制在最低限度內,直至鏟除,保證黨的先進性。要堅決貫徹從嚴治黨的方針,對黨員領導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要敢于揭露,認真開展查處工作,集中精力查處大案要案,嚴懲腐敗分子,同時要加大糾風工作,切實解決損害群眾利益問題,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從而為構建和諧的黨群關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