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文
(安徽省馬鞍山電視臺,安徽 馬鞍山 243000)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52-01
電視新聞以其視聽沖擊力強深受受眾歡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的多樣化趨勢,
紙質平面媒體的強勢反彈,網絡媒體的沖擊,受眾的口味日益挑剔,對電視新聞的制作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新聞要脫穎而出,新聞畫面,報道模式,題材選擇都要創新創優,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要巧妙選取題材的角度
有些新聞,看似稀松平常,卻“含金量”十足,不是沒有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新聞的眼睛,這除了記者有先天的新聞敏感性,眼觀四路耳聽八方,處處留意皆新聞,2004年,馬鞍山電視臺一記者采訪領導視察農業企業,在企業的門口,看到了一大堆發霉的榨菜,當場他就問了企業負責人,了解到這個農業企業與當地農民簽訂的訂單合同,但榨菜收上來卻發現不合格。這個記者感到有文章可做,在完成領導視察稿件后,沒有放掉這個線索,而是繼續返回企業采訪,發現這些榨菜是從農民那里收上來的,農民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種植,最終榨菜卻被檢驗為不合格,最終農民和企業互相指責,造成大批榨菜露天堆放,大量糜爛,經過深入調查,最終寫成《十萬斤榨菜何以成垃圾》,分析了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公司加農戶操作模式中存在的風險和漏洞,以及農民如何利用合同保護自身利益等問題,獲得了該年度省政府新聞獎一等獎。
要發揮電視的聲畫合一的獨特優勢
要發揮電視新聞的特色,充分運用畫面的優勢,運用同期聲的特點,發揮主持人到新聞一線的獨特方式,用活背景聲和同期聲,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之感。主持人要盡可能多出鏡頭,突出現場感,凸顯立體感。用筆表述觀眾看不到的東西,盡量用鏡頭“說話”,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可信性,親切感。
電視新聞應該加大現場直播的頻次,現場,是指“發生案件或事故的場所以及該場所在發生案件或事故時的狀況……”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就是要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及時準確地報道這個環境,以及在這個環境中,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的狀況。
如今,“在現場”已經成為很多電視媒體提高核心競爭力的追求方向和宣傳口號。鳳凰衛視甚至提出:新聞發生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現場,就是在前往現場的路上;中央電視臺今年在部分地區設置了記者站,加大了突發事故的現場報道,剛發生的武漢大學生救人事件,當天晚上,央視記者就來到學生的宿舍進行深入報道。
提高記者編輯的業務素質 運用編排技巧
記者、編輯還在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下功夫,學習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模本,觀察生活、深入生活、分析事物,觀察環境,提高處理新聞事件的能力。
作為電視新聞編輯還要具有較記者更高一籌的素質。編輯的文筆功底深厚,才能發現記者文字的瑕疵,如果自身沒有嫻熟的語言技巧和“倚馬可待”的文字功底,則根本無力鑒別新聞文字稿質量的高低,更談不上通過潤飾記者的文字為電視新聞錦上添花。如果編輯沒有敏感的“新聞鼻”,就無法迅速掂出新聞作品的分量,從瑕瑜互見、沙金摻雜的作品中,辨別出有價值的節目或提取有用的材料,也就不會對蘊含有新思想、新觀念或有典型指導意義的新聞,及時配以“編后語”“編者的話”等電視短評,從而削弱了新聞節目的思想深度。
此外,巧妙的編排也是提高節目可視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一期節目的整體形象有著重大作用。放開對單個節目的優劣不談,編排得好,揚長避短;編排得不好,長處抵消,短處凸現,有的電視臺的新聞編排標準大體上是官本位套路,按領導大小排序,不遵循新聞規律,最終讓電視新聞大大降低了親近度和說服力。江蘇電視臺《1860新聞眼》編排方式靈活多變,以新聞的影響力大小間次排序,興趣點分散,對觀眾保持持續的吸引力,另外在夏天和冬天對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也進行調整,夏天時節,市民回家遲,把收視率相對較高的民生新聞放在后面,到了冬天,觀眾回家早,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又對調了時間,這樣一編排,效果非常明顯,增加了競爭力和影響力,也留住了固有的收視觀眾。
語態平民化 視覺要平視 拉近電視觀眾的距離
近些年來,隨著媒體環境的競爭激烈,網絡媒體的發展,遙控器選擇的多元化,中國各級電視特別是省市電視臺向大眾傳媒本質回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平民化。它比任何時候更考慮大眾的接受心理,尊重大眾的審美趣味,即便是以時政新聞節目也是如此。而新聞節目追求平民化,一方面要求素材的新聞性、社會性、貼近性、趣味性、互動性和服務性等方面盡量貼近平民、民意,特別關注平民百姓的社會生活和喜怒哀樂,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的可視性和“可樂性”,選材策劃尤以“近、新、趣、美”為標準。從近幾年地方電視新聞節目的采訪內容看,都充分發掘和弘揚本土文化習俗、文化習慣,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關注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同時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點。
電視新聞平民化有幾個明顯特點:一是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上,關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二是在新聞報道的方式上,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親切樸實的語言和形式傳遞信息;三是在新聞報道的取向上,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這就要求題材平民化,報道的內容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要角度平民化,改俯視為平視,改說教為敘述,報道角度更貼近市民,抓住普通老百姓關注的即時事件和熱點難題;要稿件平民化,從文字稿件的寫作、后期圖像編輯到解說詞,都盡可能通俗易懂;另外主持人也應該拉近電視觀眾的距離,最好以鄰家青年的形象出現,改播新聞為說新聞,聊聊有意思的事情,說說風土人情,讓人倍感親切,最后還要增加互相性,通過寫信,電子郵件,短信等形式,讓觀眾參與節目當中來,放大把普通人的觀點,情感,從而得到大家的共鳴,增加認同感。
增加電視的可視性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電視媒體應對越來越殘酷競爭的一個必然趨勢,這是由媒體的發展狀況及競爭格局決定的。但目前電視新聞報道的存在的高高在上,脫離實際,說教味濃厚等問題,在具體的操作中還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只有放下身段,俯下身子,深入基層,創新形式,增加內涵,多以平民化是視覺,拉近與收視群體的距離,才能真正體現電視新聞以人為本精神實質,才能讓電視新聞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