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月
(松溪縣教育會計核算中心,福建 松溪 353500)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54-01
我縣教育會計核算中心已成立6年,規范了會計核算工作,加強了會計監督,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對不合規定的票據、不合理的開支,超范圍、超標準、變相的違紀、違規行為實現源頭控制。對學校編制的預算進行集中審核,查漏補缺,劃分資金渠道,爭取更多的資金來保證教育教學的需要。有利于資金的統一調配,二級賬戶在急需的情況下還可以在一級賬戶下進行適當的透支。對沉淀的資金可以在銀行提供資金安全保證的情況下,選擇存款種類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還存在以下不足。
1.學校預算執行與支出的隨意性仍然存在。學校每年編制預算,按照《預算法》規定,經費的支出必須按照預算執行。但就目前的核算中心人員不清楚具體學校的預算情況,對學校看上去似乎“合理”的支出都予以支付。核算中心目前還沒有對具體日常經費支出進行預算指標監控,預算對支出的控制和約束非常薄弱,在支出方面隨意性仍然存在。
2.學校財務人員依靠于核算中心,對整體提高會計業務素質不利。目前核算中心對學校的財務運作模式是:學校財務人員對每一筆會計業務進行流水登記,然后根據原始憑證到核算中心報賬,核算中心主要檢查該業務支出是否合理,原始憑證及付款的手續是否齊全,進行入賬,否則退回。從而使基層財務人員會產生一種惰性,兼職的財務人員,不主動鉆研會計業務。
3.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難以監控。核算中心人員操作各校會計賬務,對各校實際業務的了解甚少。會計核算中心人員由于相對獨立于各個基層單位并且不參與單位的具體業務,只能從財務制度的角度來審核原始憑證本身的合法性、有效性,而對單位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否合法、支出的實際內容是否真實卻無法識別。
4.在加強會計核算的同時,輕易疏忽對固定資產的核對、管理和監督。隨著教育手段的日趨現代化,學校在硬件上的投入成倍增長,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蓬勃發展,同時也給資產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兼職的報賬員,本來安排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的時間就不多,加上目前核算中心對資產管理沒有進行考核,所以,學校的固定資產管理不夠規范,家底不清,賬物不一致,存放地點不明等問題普遍存在。
會計集中核算在給教育系統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教育系統財會工作的發展和深化帶來機遇。對待會計集中核算既不能求全責備,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實事求是、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制定各應的制度。
1.強化學校預算,為會計集中核算奠定基礎。經費的支出必須嚴格按照預算執行。在實行會計電算化的同時,將核算中心會計軟件與預算軟件銜接,學校的支出要受預算進度、項目、標準、定額及資金渠道等制約。在平時核算中要密切注重支出的監控,形成學校預算為核算中心進行監督提供依據,建立科學的標準定額、做到早編細編預算,使預算細化到各個項目。
2.從制度上完善和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在加強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系統內部要有一套完整的、可行性強的財務制度。應當完善財務收支依據、校舍維修(如報備制度)、捐資助學款、食堂財務等方面的制度、事業單位實施會計集中結算票據管理、應收應付款項、固定資產管理辦法,以及規范校園出租房管理、教育局政府采購、基建維修工作規則等規章制度。
3.加強教育內審與核算中心的信息共享。會計集中核算與教育內審是具有共同目標、應當相互協作的兩種監控手段。合理處理好兩者關系,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各自的工作效力。在安排教育內審人員時,可以把核算中心的部分人員作為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時對學校財務的始發階段有初步了解,為制定審計項目和審計的重點提供依據。其次,內部審計應與教育核算中心聯網,內部審計人員能在網上看到各學校的財務收支情況,以便實現事前、事中監督和事后審計的結合,提升審計的層次。再次,內部審計對學校的審計報告應抄送一份給核算中心,對學校存在的問題及時通知核算中心,將問題控制在源頭。
4.加強會計核算與財產物資的管理。集中核算產生賬、物分離,各學校應建立固定資產明細賬、登記卡,健全固定資產領用、報廢和清查盤店制度。核算中心的賬面資產要定期與學校對賬,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同時,在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時,核算中心人員應思考如何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在購置時加強政府采購,在使用時可以采用出租、出借的形式,在系統內有效地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率,盡可能節約教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