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亮
(中共新疆吐魯番地委黨校,新疆 吐魯番 838000)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84-01
現代社會,法律在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的作用和調整范圍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法律成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基本工具。因此所謂“法治”,其基本涵義之一即是“法律主治”。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建立了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法律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國不斷推進法治建設,凸顯法治對于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將其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目標,并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已成為國際上普遍的共識。正如法學家達維指出:20世紀呈現出“一種以法為手段來組織和改革社會的趨勢,法已不再被看作單純的解決糾紛的手段,而是被公民乃至法學家們視為可用于創造新型社會的工具”。[1]
另一方面法律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社會組織形式、治國方式或社會控制的工具、手段。法律中還蘊含和表達著一定的人文理念,即一定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法律從來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現象,作為上層建筑,它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受生產力,社會經濟關系影響,制約乃至于決定。與此同時,法律又與當時的政治、哲學、科技、道德、文化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并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政治、哲學、科技、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他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產生影響……”[2]因此一定歷史時期的法律與當時的哲學、道德、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反映或表達著時代哲學、宗教、道德文化思想,或以其為內涵,或以其為指導,或以其為原則,或以其為支撐。例如,在法與哲學上,每一次法學方法論,法學流派的出現,都是以哲學的更新,哲學流派的出現為前導,而研究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問題的法理學,其實質就是對法的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因此在西方,法理學也被稱為法哲學。在法與宗教,法與道德上,早期的法本來就是與宗教、道德規范渾然一體的,這從早期人們對法的定義和對法的本質的認識上可以了解到。如對法的定義早期有神意說、正義說。神意說指在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觀點,幾乎都是神學法律思想,即直接或間接地將法歸結為神的意志。如古羅馬學者西塞羅認為,作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來自于“上帝的一貫的意志”。
而在西方,對于法是一種工具還是應包含道德倫理,哲學內涵,具有人文思想和人文理念,尤其是在法與道德的關系的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和學派:自然法學派和實證主義法學派。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具有道德內涵,必須以道德為法的基礎和淵源。他們認為,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反映人類普遍的道德,即自然法。自然法高于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只有符合自然法才配得上是真正的法。不符合道德的法不是真正的法,即“惡法非法”。自然法觀念的直接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用于評價國家法和限制政府權力的普遍性準則。西方學者認為這樣一種廣泛流傳的觀念是法制得以產生的主要條件之一。而實證主義法學派則否認法與道德之間的聯系。他們從社會實踐和權威制定的角度出發,認為法律最高淵源不是來自自然法的普世法則,而是來自立法者的意志,在國家立法權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法律淵源。不關心法律中“應然”的價值問題,只關心“實然”的事實問題。從法律中遺棄一切“不是法”的東西,包括倫理、宗教,及形而上學,以及自然正義和天賦權利等超越立法者意志之外的東西。
現今,法治的前提應是“良法之治”已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而“法治”一詞本身就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理念與價值取向。現代法治既是與市場經濟的產生發展相伴而生的,同時也是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憲政思想的產物。“法治"的含義就是指按照民主的原則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并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其核心思想在于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具有法律之外的特權。“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國家根本法憲法中予以明確確認和規定,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法治原則包含有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主權在民,盧梭認為主權是公意的具體表現。人民的公意表現為最高權力,人民是國家最高權力的來源,國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據契約協議的產物,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基本人權原則是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不平等的過程中產生的。人權是指作為一個人所應該 享有的權利,在本質上屬于應有權利,道德權利。是法律上最低的人道主義要求。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人權”,強調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法治正是源淵于啟蒙思想家的民主憲政思想,蘊含和表達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和人文理念。而這些人文理念在今天也被視作為現代法治的應有之義。
由上所述,我們在考察研究法律問題和法律實踐中,不僅僅是關于法的形式特征,更涉及到其精神內涵,涉及到法與經濟,法與其他社會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這對于我們全面地看待和認識法律有著重要的啟發。制度本身雖然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并不是呆板和僵硬的,它往往蘊含著一定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作為社會規范的法律同樣如此,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受社會的政治、哲學、道德文化思想影響,而被賦予了一定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評判標準和根本原則,它們就是法律精神,是法律活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達維《當代世界主要法律體系》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