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瑩
(河南高速公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鄭州 450052)
中圖分類號:G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04-02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絡,并相互連成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絡Internet。但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研究探討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題。
一、道德意識方面
1.道德相對主義盛行
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Internet網絡世界中,道德相對主義(“你想怎樣就怎樣”或者“怎樣都行”)找到了它最適宜生長的領域。首先,Internet沒有中心。Internet是一大片相互鏈接在一起的網絡,沒有哪片網絡統治哪片網絡,也沒有哪片網絡是主要的,成了一個絕對沒有中心的網絡世界。其次,Internet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種狀態,除了使人忘記對終極目標的追求外,也會讓他不想對任何東西負責。因為作為一個個體,陷在無邊無際之中,他無法覺得自己有能力對任何事情負責。也就是說,個人在無邊無際的網絡中是無能為力的,這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2.無政府主義泛濫
Internet當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在網絡中能夠自由的傳播,這樣,當網絡的一部分遭到襲擊時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夠正常運轉。在這里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領導和主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網絡的一部分,沒有誰獨自擁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沒有一個最終的管理者。在這當中,誰都沒有絕對發言權,沒有誰說了算。但同時,誰又都有發言權。這樣,Internet成了一個容許真正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徹底“民主”(或無政府主義)的地方,一個無法無天的地方。在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則(或者不要原則)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個人不需要承擔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由此可以濫用自由的權利。
3.人際情感的疏遠
人際情感是需要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維持的。而Internet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時空、跨地域的多人參加、多向交流的技術,使人們更容易沉溺于網上交際,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少,人與機器的接觸卻日益頻繁。同他人的社會交往被削弱,使家庭成員之間、鄰居之間、同事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
二、道德規范方面
1.對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沖擊,其約束力減弱
目前網上的道德規范是非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網上人是否遵從道德規范,也不易察覺和監督,而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三者同時來維持。因此網上的道德規范約束力較弱。
2.使道德規范在量的規范上不斷擴張
網絡世界的發展對形成和發展道德標準,制定新的規范開拓了新領域,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網絡中,同樣需要教養,網絡行為和其他的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絡行為的方方面面,從電子郵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訊網絡協議,到字母的大小寫、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范。
3.網絡道德規范向法制化轉化
具體的道德規范在量上的積聚并不是無止境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向法律法規的轉化。針對網絡社會中的犯罪行為和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道德規范顯得軟弱無力,因此許多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規范,力求規范團體和個體在網上的行為和關系。例如美國通過的《信息凈化法》《總統反恐怖法》和《隱私權保護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體系”。我國于1996年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暫行規定》,并在1997年3月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對計算機犯罪的懲罰規定。
三、道德行為方面
1.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產生新特點
“在Internet上,沒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談者可以對對方的真實身份一無所知。這也便于人們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往,使交際變得更加自由和輕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點,使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了既直接又間接的新特點。直接:網上提供許多聊天或交談渠道,人們可以借助網絡進行同時性談話。間接:所有談話都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聽不到對方聲音和語氣,看不到表情。Internet為人們“撒謊”和“說真話”都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2.出現大量不規范行為
在網絡發展初期,新舊道德規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規范內容的沖突和銜接的脫鉤,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而這些問題解決卻很難。一是失范行為的界定難。例如:某個人通過某個ISP或BBS傳播了侵權或違法的信息,那么ISP業者或BBS站長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是過錯的責任還是無過錯的責任?如是過錯責任,在什么情況下才算有其過錯呢?這引起了多方爭議,至今,法律上還沒有明確的界定。二是嚴重的失范行為的控制難。由于立法滯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點(跨時空、跨地域的開放性的、無主控的國際網絡),網絡上時常會非法潛入一些“黑客”或者惡作劇的“精靈”進行破壞。Internet又成為犯罪分子開拓的新領域,網絡犯罪由此產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成為網絡社會的公害。常見的網絡犯罪有網上盜竊、詐騙,電腦病毒的制作和傳播、盜版等等。
計算機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造福人類,又可無情地損害人類。當然網絡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不可能一夜之間形成,所以在評價它的影響時要求我們既要有一種超前意識,又要有一種現實的態度。在我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我們就應該認真研究它可能或已經帶來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復雜性影響,考慮利用網絡對社會輿論進行必要的引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環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通過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保證我國網絡建設的健康發展。
四、學習自由但失去了約束
網絡世界將構筑新的人類生存空間,也將構筑新的教育空間。而網絡技術的每一個進步,總是又給人們留下一個又一個難題。誠如西哲所言:“一切社會進步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總是右手扔給人類一束閃光的金羊毛,左手又悄悄拿走一點人類原來擁有的東西。”網絡,它使“近”與“遠”、“這”與“那”的界限變得模糊,使時空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使人類第一次實現了世界范圍內學習和交流的自由。網絡推動的毫不停頓的教育將使關于時間和空間的傳統概念土崩瓦解。學校將延伸到一切空間和時間,網絡抗議除城鄉教育籬笆,打破學校建筑世界,建構無圍墻無時空的“虛擬教室”(virtualclassroom)和虛擬學校,使學生從封閉的圈子走向一個無班級、無年級,甚至無國界的廣闊學習空間。學生坐在家里,連上互聯網,就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能在任何時間跟也許相隔8個時區的教師交流?!半S時隨地學,隨時隨地教”的網絡教學環境沒有了課程表,教師和教育約束的學生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卻不知自己正遭遇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
五、學習便捷但情感匱乏
通過網絡,學生和老師的交流瞬時化了,但從物理意義上說,兩者的時空距離卻拉遠了。孩子將終日在沒有老師在一旁指點、同學在一旁激勵的情況下學習。這情景令很多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感到恐懼,對他們來說,這無異于把孩子獨自留在了“火山上”。在這個成人尚且難免迷失的空間里,又何況心智未熟的孩子們呢?以互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這種更少人為干擾、過問、管理、控制的網絡環境,必將對人們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進行一項意味深長的新考驗。
終身學習和未來競爭,越來越要求每個學生具有自己承擔責任、自我約束的能力,這意味著自由必須與約束、與責任同在,有了自由,就必然要有自律,要有責任。學生有了上網,遨游于各種信息中的自由,就必須思考自己選擇的依據,對自己未來人生負責的責任。否則,網絡上無邊的自由將成為學生發展的災難。
網絡教育在內容上的超大容量,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的信息資源,但也可能導致情感態度與體驗的缺乏。教育的一個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感情方面的品質,特別是和人的關系中的感情訓練。學生因網絡而更方便地獲得信息獲得知識,但網絡媒體的介入卻使人際交流變得間接化、符號化、“數字化”了。令人擔心的日子正在到來:學生終日與網絡相伴,“人機關系”密切,人際關系卻疏離,看不到人的真實表情,體驗不到產態度,師生呈永久性分離狀態。教師的“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的情感熏陶都不復可能了。
六、平等開放而道德行為迷失
管理上互聯網接入了平等性、開放性,為學習化社會理想的實現提供了保障,但卻直接因網絡引發了道德行為問題,互聯網以其接入的開放性、平等性為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物質支撐,而其超大容量的信息匯聚和信息的共享無損性使終身教育、全民教育在網絡上終于找到了容納之所。但是,流光溢彩的網絡背后,也許正隱含著一個個“殺招”。網絡既可以傳播知識,也可以制造精神鴉片;既可以成為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中介,也可成為思想混亂之源。網絡可以大規模傳播生活享樂主義,讓精神空虛感彌漫于虛擬世界中。1998一名15歲的美國學生和一名18歲的以色列學生使美國軍方和政府機構500多個部門的電腦遭到攻擊。2002年我國湖北高考招生網絡的癱瘓竟是一名專業的哥哥的報復結果,自近代確立起來的權威,制度以及規范正在被網絡摒棄,網絡社會的核心精神“什么都行”(Anythinggoes)已成為黑客們并正在成為全社會青少年的精神信仰。
七、信息與全球化而本土文化湮滅
網絡教育資源上的信息全球化使教育面向世界的理想成為現實,但同時給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帶來巨大沖擊。搭乘互聯網這個“特快直通車”。我國教育“面向世界”的自覺意識正變成現實。但是“國際化”也有可能成為一口“溫柔的陷阱”!雖然從技術上說,互聯網本質上具有一種讓不同文化處于同等地位的特性,但它發端于美國并興盛于美國。其技術構造方式和資訊傳播格式必定帶有美國的烙印。全球網絡化的過程更像是美國文化全球化的過程,或者說是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英語文化的殖民化的過程。確實,“因特網這只巨大的蜘蛛,正在逼迫所有非英語國家的人們都去重溫都德的《最后一課》?!币阅壳盎ヂ摼W上的英語信息呈爆炸性增長的趨勢來看,任何國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互聯網信息的本土化問題,都會遭遇前所未有的信息殖民化或文化殖民化的危險。
總之,網絡是時代的產物,是技術發展的結晶。它最終的走向,終究取決于我們自己對待世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