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娟
(周口市第三初級中學,河南周口466001)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10-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也明確地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培養創新思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和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引導和發展學生想象力
想象是指人的大腦對曾經知覺過的各種有關事物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來未曾知覺過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學生進行合理地想象皇帝舉行完大典以后的情景。同學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想象,想出許多出乎意料的結局。這個問題引起全班軒然大波,個個爭相發言,點燃了學生的思維之火。在教學中,對個別學生的離奇想法,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處理,不能用“胡說亂扯”為理由而抹殺。這正是學生創新思維的真正體現,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二、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提倡學生大膽說話,放開學生的手腳,這樣才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材無非是例子”,在教學中要提倡大膽、自由發言,鼓勵學生敢于開拓創新,要做到寧鴻彬老師提出的“三、三、三”原則,即“三不迷信”:(1)不迷信古人,(2)不迷信名家,(3)不迷信老師;“三允許”:(1)允許說錯做錯,(2)允許改變觀點,(3)允許保留意見;“三歡迎”:(1)歡迎質疑,(2)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3)歡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見解。要“解放學生的嘴,使之能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避免內向、拘束,從而大膽發言,說自己想說的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我在教學《陌上桑》一詩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不理解的內容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鼓勵他們要做到寧鴻彬老師的“三、三、三”原則,大膽發言,說錯也沒關系等等。當解釋“來歸相怨怒”一句時,我解釋說:“耕田、鋤地的人,因為看了羅敷,耽誤了活兒,回來后互相埋怨”。這時一位學生當即提出:“老師,這句可以解釋為‘耕田、鋤地的人,因為看了羅敷,回家后嫌自己的妻子長得不好看行嗎?”這位學生的發言很有創造性,于是我高度表揚了他這種可貴的創造性的思維,并號召大家學習他敢于懷疑、敢于大膽發言的精神。
三、正確對待學生出格的疑問
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說:“學貴有疑”,“讀書須有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問往往是一系列創新思維的開端,創造發明的起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出格”問題,老師要給予學生鼓勵,表揚他們的懷疑、創新精神。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當講到愚公的人物形象:愚公不怕艱苦、持之以恒、愚公不愚時,一位學生立即站起來提出疑問:“我認為愚公就是愚,他為什么不把家搬到山外呢?人家智叟就是聰明,只憑傻干是不行的,要講究方法”。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有學生提出疑問:“皇帝不是精神病就是近視眼,為什么連自己身上沒有穿衣服也看不清呢?真是不可思議”。我首先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見解,并引導解釋:這是夸張手法的運用。這些創新性思維的閃現,有時連老師也意想不到。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緊緊抓住學生對問題思維的內光點,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要正視學生的疑問,給予表揚鼓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啟發學生自由地寫作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本身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活動。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為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盡力打開學生的思維之路,啟發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運用聯想,敢于奇思妙想,讓學生大膽地、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地進行寫作。我為了啟發學生能運用想象和聯想去寫作,讓學生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相關、對比、因果等關系,常常把兩種或幾種互不相聯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發揮想象去構思,去寫作。要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起步,恰當地運用想象和聯想,對于學生的一些“離奇”想法,教師要給予鼓勵,否則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也得不到發展。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大膽思維,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思維敏捷、智能發達,特別是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