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祥宇
(太康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周口 461400)
中圖分類號:R3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27-01
國家教育部的一份調查資料表明,全國在校的中學生患心理疾病率已達到20%,而且從近幾年的形勢看,發病率還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現在的中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往往嬌生慣養,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培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主動預防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1.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2.正視現實,接納他人。
3.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4.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
5.對社會有責任心,對他人有愛心。
6.有獨立、自主的意識。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成人感與幼稚感并存。中學生一般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和思維方式上表現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們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齡不夠以及社會經驗的局限性,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和幼稚性。
2.有獨立行為。由于成人感的出現,從而增強了青少年的獨立意識。他們不愿接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有強烈地表現自己意見的愿望,對一些事情往往會提出過激的言詞。但由于其社會經驗、生活閱歷的不足,不得不從父母那里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迫使他們去依賴父母。
3.做事帶有沖動性。青春期的中學生自覺性得到了加強,他們一般能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
4.逆反心理。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由于其生理激素發生的變化使得他們對待事物總是表現為對抗、不服從父母長輩或教師的說服和命令,有時還會對一些事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因此,父母和教師應注意對這一現象加以引導。
(二)學校教育因素
1.灌輸式教育束縛學生的個性和思維。以一張考卷作為衡量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只考知識、技能,把考試當法寶,逼學生學習,視考試為學習的宗旨,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處不在。現在,“學生做主人”的口號喊得很響,可是多數學生并未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是在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枷鎖下掙扎,整天分分分,考考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有的教師也不管學生愛不愛聽,聽得懂不懂,以為講多少,學生就能得到多少,這種“填鴨式”的教育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進而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
2.知識教育代替思想品德教育。這種現象不可避免地沖淡了塑造品格、凈化靈魂的人文教育,忽視了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活動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人為地把它們割裂開來,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教育內容回避現實和熱點問題,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感,沒有把理論聯系實際,把認識轉變為行為,自然會出現高分低能。
(三)家庭教育因素
有些學生的家庭由于經濟條件較好,父母對子女無原則地溺愛,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獨尊;有的家庭父母過分強調工作忙,忽視了對子女的學習和思想情況的了解;有的家庭不和睦,動輒對子女進行打罵;還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時多用物質刺激,極少關心子女思想品德的成長,當子女出了問題時,就把責任推卸給學校,甚至不愿與學校配合教育,這都容易造成學生人格的畸形發展。
(四)社會不良因素
改革開放后,社會上曾出現“一切向錢看”等不良風氣,致使一些中學生的心理受到影響,價值觀受到扭曲。另外,違規網吧和手機上網等復雜社會場所的不良信息對中學生的身心也產生了嚴重危害。
三、預防措施與對策
1.轉變教育觀念,加強素質教育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教育評價手段的多元化,還要培養學生揚長避短的靈活心態,讓學生明白“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的道理,使學生自己釋放一部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營造一種讓學生“欲罷不能,欲止還續”的境地,嘗試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切實減輕青少年升學壓力所帶來的心理負擔。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靈成長課程
教會學生自我調節,以減少心理上的沖突,降低壓力,轉移對抗,從而達到心理平衡,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年齡特征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中學階段所面臨的任務、個性差異,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輔導,促使學生心理素質逐漸提高,心理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品質和諧發展,從而預防各類身心疾病,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情節,舉行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讓眾多的學生在體驗中透過自己對周圍人的態度,反射自己內在生命的歷程、價值觀、自我的需要,在笑聲中認識他人、認識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欣賞他人,更好地把握未來人生,糾正心靈的航標。
3.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它是促進師生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它要求教師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和進步;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在師生交往中,從根本上打破長期固存的“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活中教師是可以親近的,困難時是值得信賴的。這種新型師生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繼續深入的保證。
4.優化家庭育人環境,提高家長心理素質
向家長宣傳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家長心理素質,優化家庭育人環境,目的在于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子女許多心理品質尤其是個性的形成與父母關系密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氣氛寧靜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樂觀、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氣氛緊張、長期不和諧,這種家庭的孩子則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長期憂心忡忡、對人不信任、易發生情緒行為問題。因此,父母心理品質的好壞對子女的心理品質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
5.凈化社會環境
加強社會文化市場管理,消除社會上各種丑陋現象,集中整頓不良網吧和手機上網管理,凈化學校周邊環境,以排除各種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