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兵
2009年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又要啟動了。我觀察,每次增選,大都沒起到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功能,甚至引發了更多的矛盾。為什么?因為院士被神化了。如何才能把院士請下神壇?只有拆廟才能趕神。拆廟,就是要名實相符,取消只能被神化的院士稱號,用世俗化的會員取而代之,即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改為中國科學學會(中國工程學會)會員。
有院士說,把院士改為會員不是一回事嗎?中國有個作家協會,沒把成員叫院士,很多作家以成為作協會員為榮,但作協會員從沒有被神化過,也不可能被神化。
世界上除了俄羅斯、臺灣地區等極個別地域,根本不存在中國含義的院士稱號。在美、英、日、德、法等絕大多數科技發達國家,只有科學學會與科學學會會員,會員只是一種學術榮譽,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也不是最高學術稱號。國內往往把這樣的會員(英文是member)譯為院士,這不合外文原意。美國科學學會從沒標榜自己是最高學術機構。
美、英、德、法的科學學會規定,會員必須交會費,或向學會貢獻一部分資金。近年國內有人把英國皇家學會改為英國皇家學院,進而把其會員改為院士。把所謂第三世界科學學會或發展中國家科學學會翻譯為第三世界科學院或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把國際宇航科學學會翻譯為國際宇航科學院,把負責奧斯卡評獎的美國電影與藝術學會翻譯為美國電影與藝術學院。這些做法,匪夷所思。
院士所以能夠神化,是因為這個專有名詞背后,天然的有國家的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一條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由此可見,中國的院士稱號是以國家認定為基礎的。國家是憑什么設立的呢?無所依憑。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政府有權設立院士稱號。
其實,不僅院士稱號,就是學術職稱,也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政府有權確定(沒有也不需要職稱法)。政府明顯越位了,它沒有依據、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介入具體的學術事務。對政府來說,法無授權不可操作。國家可以依據公權力設立中國最高科技機構(如中國科學院等),但無權對個人進行最高的認定,正如國家有最高科技獎,但不能說這個獎就是最高的,它只是政府的最高獎。諾貝爾獎被公認為世界最高獎,但它自己從沒有說自己是世界最高獎。
也許有人說,俄羅斯、臺灣地區等地不是有院士嗎?我的回答是:他們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已經普遍受到社會的質疑,其改革是遲早的事。我們為什么不先行一步?
院士制度產生了許多束縛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的問題。中國的院士制度改革已是勢在必行,早改早得益,是廢除院士稱號的時候了。(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