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硯
整個改革開放時期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歷史虛無主義,并一直受到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進入新階段,文化領域在流行保守主義與復古主義思潮的同時,歷史虛無主義依然存在。
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批判
2005年3月15日,歷史學者沙健孫、李文海、龔書鐸、梁柱在《光明日報》推出一篇訪談,題為《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引起海內(nèi)外媒體的關注。
他們提出,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xiàn)是:第一,提出否定革命、“告別革命”的主張,認為革命只起破壞性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第二,把“五四”以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視為離開所謂的“以英美為師”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誤入了歧路;宣稱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中國沒有資格搞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搞的不過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第三,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否定或掩蓋它的本質(zhì)和主流,把它說成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xù)。
圍繞歷史教科書的爭論
如何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如何評價以往的教科書以及如何進行歷史教育,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雖然不能完全劃等號,卻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2006年初,《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刊出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的一篇舊文,形成了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冰點事件”。歷史學者張海鵬撰文對袁偉時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說,研究和解讀歷史,是非常嚴肅的事情。把研究和解讀所得用通俗的文字介紹給廣大讀者,更應該對社會、對讀者抱著非常負責的態(tài)度。如果不尊重歷史事實,對歷史事實、歷史過程作任意的解釋,那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2006年9月,圍繞教科書的爭議又有新變化。9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報道說,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上海的學校將主宰歷史課本50多年的一些政治教條束之高閣。報道并引用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新版歷史教科書的主要編寫者之一周春生的話說,編寫目的在于將歷史從只注重領袖和戰(zhàn)爭的傳統(tǒng)中解救出來,并使人民和社會成為中心主題。如何評價上海新版教科書的變化,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認為,新版教科書用文明史來代替階級斗爭史、用社會生活的變化來代替王朝體系的演變、用文明來代替暴力、用千百萬普通人生活的演變來代替少數(shù)帝王將相的歷史,是非常大的進步。
針對朱學勤的觀點,某網(wǎng)站調(diào)查顯示,八成以上網(wǎng)民表示反對。有人指出,這樣編寫歷史教科書是在消滅歷史;一套沒有歷史年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教科書”,無法給青少年傳授正確的歷史觀;這樣寫歷史教科書具有顛覆性,是回避歷史和歪曲歷史的表現(xiàn)。
圍繞某些電視歷史劇與歷史政論片的爭論
針對一些電視劇過度夸大、虛構以及為某些反派歷史人物隨意翻案的問題,歷史學者夏春濤指出,有些歷史劇,清一色地聚焦于帝王將相,而且側(cè)重對帝王形象進行美化,與之同時,一些歷史劇又過多渲染歷史陰暗面,描繪權力傾軋,聲色犬馬,對歷史人物進行戲說,對一些革命派、維新派人物進行貶損。既然是歷史劇,就應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使觀眾在娛樂放松的同時領悟到一些歷史哲理,這應當是此類作品的題中應有之義。學者邢賁思表達了相同的立場和觀點。
近年來最著名的電視政論片,如《走向共和》與《大國崛起》,圍繞這兩部片子,知識界形成截然對立的兩種意見。
關于《走向共和》,堅守唯物史觀立場的專業(yè)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部片子有其成績,但對人物、事件的刻畫和展示往往有悖于歷史真實,混淆了許多是非界限,因之難免造成對不甚了解真相的觀眾的誤導。片子未能更深刻地揭示君主立憲與共和制為什么在近代中國社會土壤不能植根、開花和結果;以大量的虛假情節(jié)美化李鴻章這個對清王朝茍延殘喘起過強心針作用的重臣,使觀眾對他同情、諒解和首肯,淡化了他竭力維護腐朽透頂?shù)那逋醭牡剐心媸┑男袨閷嵸|(zhì)。對陰險毒辣、兩面三刀、崇尚專制皇權、反對真正改革的反動人物袁世凱,對集晚清一切黑暗之大成的極其反動腐朽的人物慈禧,均進行了程度不等的美化;對孫中山,則簡陋到了勾勒輪廓的地步,有時甚至拙劣到漫畫式,歪曲了孫中山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濫用虛構與煽情手段的不嚴肅創(chuàng)作態(tài)度。
關于《大國崛起》,在一片叫好聲中,有學者提出,這部片子洋溢著對霸權的欣賞,美化殖民史,推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迷戀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盛贊資產(chǎn)階級價值觀,在歷史認識上存在著嚴重偏差,充斥著未經(jīng)嚴格論證的結論和沒有充分依據(jù)的說教。這種意見,代表了批評這部電視片的基本立場。(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