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華
中圖分類號:J528 X7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3—032—02
摘要:提高學生手工制作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在手工制作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和環保意識,循環利用日常生活中不為人們注意的廢棄物或生活垃圾,以藝術的眼光,化腐朽為神奇,制作出精美的小工藝品,裝點環境,美化現實生活。
關鍵詞:手工制作;創新;變廢為寶;環保意識;美化生活
隨著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對學生的要求也已從單純文化教育轉化到素質教育與綜合能力的教育培養,對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也日益加強。手工制作課作為專業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創新性。生活當中有許多可利用的廢棄物,可利用其本身的肌理特點為手工制作的原材料進行創意制作,不僅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達到環保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審美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這為學生將來就業打下了良好的職業技能基礎。
一、環保意識的培養,美化環境
當前,環境保護問題在世界已日顯迫切,加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教育迫在眉睫。我們在專業教學中可將環境保護教育與專業技能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廢舊物的自然肌理紋路、造型、色彩等,變廢為寶設計制作出具有創意性的工藝品、裝飾畫,裝飾辦公室、家居、賓館、教室等,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創作意識和環保意識,同時學好了手工專業技能為將來的就業渠道拓寬了道路。
環保意識應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廢棄物再利用也讓孩子們懂得勤儉節約和珍惜現有資源。幼兒園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制作出教、學具,布置環境,為孩子創設一個既經濟又豐富多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同時,幫助幼兒感知生活,增長知識,從小培養勤儉節約的精神和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因而在培養幼師學生的知識技能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精神,給學生更多的動腦和動手的空間。在酒店管理專業方面的插花課中,除了讓學生學會用鮮花插花外還利用生活中的廢棄絲襪、廢棄的手揉紙等加工制作出美麗的絲網花、紙花藝等藝術花藝進行插制,在酒店的環境布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為他們將來從事酒店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專業基礎。
二、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生活中的廢棄物很多,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指出:“美是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果善于發現,廢品就可變成富有創意的藝術品。環保手工的特點是取材容易,簡便經濟,藝術性強。環保手工制作課以環保為主題,加強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讓學生樹立廢舊物循環再利用的環保觀念,追求個性化、趣味化、多元化,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會去獲取各種知識、技能和經驗。引導大家觀看那些充滿了奇思妙想利用廢棄物設計制作的藝術品,調動起學習的激情,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加強觀察、動手設計制作能力的培養,注意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觀察分析廢棄物的肌理、形狀、色彩、造型等以及再生、多層次利用所產生的價值,如塑料可樂瓶和水管“鑄造”的沒有空氣污染和垃圾污染的氣體禮炮、用廢塑料裁剪縫制款式新穎的演出服、用廢紙板拼裝的筆筒、用易拉罐、廢光盤、廢塑料管制作的臺燈、暢想環保未來科技的水彩畫……這些作品都是用生活中的廢棄物設計制作的,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著積極的推動性。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利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課堂變為學生活動的樂園,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對學習及新奇的事物充滿探索欲望,在實踐中反復地實驗,不斷地探索、創新。讓學生在生活和活動中由觀察、接觸、操作、實踐而獲得有用經驗,即“從做中學”。手工制作課不同與其他課,它包含了許多思想性內容如:廢棄物利用、環境保護、創新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愛護環境、節約資源,作一個生活美化大使和專業技能強手。
教學方法是關系到教育、教學成效的關鍵,讓學生能更好的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學會如何培養情商,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培養,完善學生的獨立性和合作精神與探究精神。建構合理的、動態的、發展的、多元化的、開放型和創造型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眼力,即觀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審美對象的藝術審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能力及動手設計制作能力。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開放的環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與探究性。利用網絡資源、資料等,為學生創設出一種開放的環境,將有關的知識盡數呈現于學生的眼前,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整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僅僅充當一個“引路人”的角色。這樣保證了學生的自主選擇與自主探究。
2小組合作式。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是同一類型學習任務,小組成員在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下,分工合作,每個成員都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共同努力,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并能傾聽同伴的意見,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達到互動、交流、分享、共同發展的目標。
3探究式
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問題,然后圍繞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問題的解決進行推測、猜想、規劃,找出可行性方案,最后由學生根據設計的方案在實踐中實施、驗證,從而解決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親歷探究的全過程,獲得探索的積極體驗,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即拓展了思維,又培養了能力。
4情境再現式。(1)把學生的職場情境引入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活動化,教學內容實際化,實現實踐與學習的有機融合。(2)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少講而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教師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應,點明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思考,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獨立的學習者,達到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5擂臺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個人擂臺、小組擂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的氛圍中學習。
6歷練職場。以興趣為支點,以自主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從而實現知識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把課堂當作職場,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能讓生活中的廢棄物變廢為寶,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力和動手能力。放手讓學生去做一做,玩一玩,練一練,從中使學生在實踐中產生問題。帶著問題去實踐,再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7課后延伸。“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課堂的延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意空間,讓學生查詢資料,了解并收集信息,培養觀察力即“眼力”。
四、教學成果體驗與展示
自覺自發激情洋溢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及與他人之間的交融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廢棄物的“百寶箱”也發揮了大作用,同學們利用收集的廢棄物。動手設計制作了一系列的環保藝術作品。如利用過期的掛歷紙、廣告紙、云宣紙、皺紋紙、卡紙、報紙、雜志等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質地的不同色彩的紙張,通過折、剪、卷曲、挖切、粘貼、堆砌、編織等藝術手法設計制作出美麗的花、可愛的動物、漂亮的房子、汽車、家具、玩具、獨特的花籃、富有很強裝飾性的花瓶等。空可樂瓶和礦泉水瓶、蛋糕碟子、紙筒、卡紙片、空盒子等通過鏤空、粘貼設計制作了小汽車、機器人、飛機、坦克等,噴上金色或銀色的漆金屬的質感就出來了。小藥瓶、礦泉水瓶、果凍盒、木片、鋼管、易拉罐、勺子、小傘等制作出很有情調形狀不一美妙悅耳的風鈴、吉祥如意燈和叮叮咚咚的許愿瓶、打擊樂器、生動的環保牛等。利用枯草編鳥窩、廢紙編成蛋形并在半個蛋殼里放上用紙折的小鳥、一幅栩栩如生的小鳥的誕生圖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五谷雜糧、蛋殼、花草樹皮樹枝、廢木頭、布頭、線、繩子、沙子、石頭、大頭針、珠針、棄之不要的襪子、鉛筆屑、鐵絲、乒乓球、羽毛球、梳子、夾子、泡模、木炭、羽毛、一次性筷子等等生活廢棄物都在同學們的巧妙構思設計下,制作出了精致的書簽、美妙的風鈴、精巧的小掛件、可愛的娃娃、生動的人物、動物、植物等等妙不可言的工藝品、質樸的裝飾畫、具有創意的立體構成、棄之可惜留之無用的絲襪、手揉紙、泡沫紙等制作出美麗的仿真花。利用廉價的T恤衫進行創意時裝設計秀、用各種廢棄物設計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形象創意制作賽……這些原本讓人不屑一顧的廢品在同學們的手中卻變成了妙趣橫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手工藝品,同時同學們也在無形和有意的加強了環保的意識,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都會注意環境的保護。不但讓廢品變為了藝術也讓人格魅力得到了升華。
五、化腐朽為神奇
一件好的藝術品,往往不完全取決于材料的貴賤,而取決于對材料的藝術處理和合理利用。環保手工制作取材容易,簡便經濟實惠,又是如此豐富多彩,不僅提高了繪畫、手工技能,而且增加了愛護環境的意識,提高了藝術修養,同時也讓人變得聰明、能干、心靈手巧,并給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限精彩。
環保手工制作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點綴美化生活環境陶冶性情,教育告誡和啟示人們對環境的保護與關愛。讓我們的社會變成節約型的社會,環保型的社會,并更好的實現它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