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振萱
寂寞童年里,6歲的宮崎駿開始畫起爸爸工廠里的飛機,邊畫邊講故事,哄著兩個愛哭的弟弟,從此,他發現面面與想象力的力量。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全家人一起看《龍貓》、《風之谷》、《天空之城》的溫馨回憶。這些電影都和一個名字聯系在一起,那就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宮崎駿的電影,很奇特的,總是在奇幻中帶著溫暖、希望的力量,從市井小民家里,到國際影展的藝術殿堂,都受到歡迎,這是許多電影創作者夢寐以求的境界。
宮崎駿獨特的電影哲學,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誕生的?讓我們一同深入宮崎駿工作現場,直擊官崎駿是如何帶領世界級的團隊,打造出一部部經典電影。
密林中的黑木屋
穿過密密的小樹林,我們來到宮崎駿位于東京郊區的工作室,四周安安靜靜,同行的同事漢宜說:“好像《龍貓》里的小梅,隨時會從旁邊的小巷子里鉆出來,手上抱著玉米!”
隱逸在樹林里,宮崎駿的工作室是一座黑色小木屋,屋外停著宮崎駿的古董老爺車,門口坐著一只黑貓,眼睛閃亮亮,這一切,都像從他的電影里,跑到了真實的世界。
宮崎駿進來了,白頭發、白胡須,戴著一副大眼鏡,他也像從卡通世界里走出來的人物。不講話的時候很嚴肅,但是一笑起來,他的眼睛瞇成一條線,還發出“嘻嘻嘻”的笑聲,像個可愛的老公公。
宮崎駿喜歡抽煙,和我們聊天到一半,就走到旁邊巨大的火爐前取火點煙。這個壁爐巨大得讓人側目,宮崎駿的員工在旁邊悄悄解釋,導演不喜歡用暖氣,他喜歡真實體驗火的溫度。“真實的體驗”,才能讓一個動畫創作者,把體驗化成栩栩如生的影像,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受。
這也反映在宮崎駿的電影里,有許多強烈的主張:反戰、環保、關心大自然是他不變的價值觀,他的電影和西方動畫主流迪斯尼電影有截然不同的出發點,蘊含更多人文素養、世界觀與對時下孩子們、青少年的關懷。
寂寞童年
盡管他的電影總是溫暖、振奮、鼓勵人心,然而宮崎駿之所以走上動畫之路,卻是有些讓人心酸的。
宮崎駿成長在百廢待舉的日本戰后,一家人遷居到東京鄉下。媽媽在他6歲時罹患了肺結核,之后長達9年離家治療。一個孩子的成長缺乏媽媽在旁邊守護,可以想見宮崎駿的童年是多么寂寞。
小宮崎駿還有許多心事,爸爸在飛機廠上班,還要照顧家里四個兒子,同時照顧生病的妻子。四個兒子的家庭可以想象是多么“混亂”,宮崎駿排行老二,他常常擔心爸爸因為要照顧兩個哭鬧不休的弟弟,沒時間去照顧醫院里的媽媽。
因此他想出一個方法,他開始畫起爸爸工廠里的飛機,邊畫邊講故事,他發現兩個弟弟不哭
海外星云 200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