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邑蘭
奧黛麗?赫本的名字就是“時尚”的代名詞,那意味著優雅、簡潔、高貴、大方。“她對服裝的見解與選擇,至今仍是全球女性模仿的對象”
赫本一生參演過26部影片,幾乎每拍一部電影,就會在時尚圈刮起一股旋風。時尚人士甚至說,奧黛莉?赫本在時尚上的成就與高度,比她在電影上的作為還要重要。
人們習慣把赫本的穿著稱為“赫本風格”。簡單黑色小洋裝、無領無袖洋裝、白襯衫、剪裁合身套裝,或是俏麗七分褲、黑色高領毛衣、圍巾,甚至于平底芭蕾舞鞋、低跟鞋、大的黑色太陽眼鏡等都是赫本的注冊商標,甚至連她的狗,都成為了時尚的符號,盡管這只叫“出名”的約克夏犬,有時調皮得不那么討人喜歡。
奧黛麗?赫本的名字就是“時尚”的代名詞,那意味著優雅、簡潔、高貴、大方。“她對服裝的見解與選擇,至今仍是全球女性模仿的對象,是現代人智慧衣櫥的參考。”《Vogue》中文版編輯顧問、臺灣資深時尚評論家黃薇說。
“安妮公主”:向傳統定義挑戰
什么是“時尚”?簡言之,就是由少數人開風氣之先所帶動的潮流。
赫本的“時尚”之路,是由“安妮公主”開啟的。
1953年的好萊塢,已經為一位“瘦得離譜”的“安妮公主”瘋狂了,除了讓她捧走“小金人”——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是赫本第一次在大銀幕上擔綱主角,“安妮公主”在《羅馬假日》里一時興起走進羅馬一家小理發館,剪的一頭俏麗短發,還被冠以“赫本頭”的名號,被人們爭相模仿。
同年,《生活》雜志評選奧黛麗?赫本為年度風云女性。該期雜志的標題是:《誰造就了奧黛麗的驚人魅力?》。而答案是:“赫本向傳統定義挑戰。”
“幾乎有一半的年輕女孩不再把內衣填得滿滿的,也不再蹣跚地踩著像鉆孔錐一樣細的高跟鞋走路,”《紐約時報》這樣說。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還是簡?羅素(Jane Russell)式性感當道的時期,大胸、細腰、高跟鞋曾是無數女人的追逐目標。“安妮公主”穿著圓裙、腰身打結的白色無皺棉質襯衫,卷起袖子,脖子上系著絲巾,打扮得像家教良好、初次到羅馬旅行的大學生,沒有性感,卻為無數女性開啟了最具現代感的風貌,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著名華裔設計師王薇拉(Vera Wang)這樣評價赫本開創的“新”時尚之風:“她的穿著迥異于當時好萊塢流行,她是為自己而穿。”
奧黛麗?赫本以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和穿衣風格,將女性從對豐滿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的名字,卻因此和“時尚”畫上了等號。
1961年主演的《蒂凡尼早餐》,無疑是奧黛麗?赫本引領時尚潮流的又一巔峰之作。由赫本所扮演的女主角霍莉?戈萊特利的行頭:三串式假珍珠項鏈、無袖洋裝以及超大鏡框太陽眼鏡,讓時尚女性們爭相效仿,至今歷久不衰。
“女性視今天的打扮穿著為理所當然,但如果不是奧黛麗?赫本的話,她們今天不可能有這樣子的穿法。”美國著名設計師麥克?科斯(Michael Kors)說。
紀梵希:時尚巔峰的幕后推手
如果說50年代的《羅馬假日》讓奧黛麗?赫本敲開了“時尚”大門的話,在接下來的60年代,紀梵希則成為赫本時尚的幕后推手,成功地將赫本推上了“時尚”的巔峰。
1953年夏天,紀梵希邀請奧黛麗?赫本到巴黎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餐廳用餐,餐桌上有酒燜雞和美酒。“我喜歡緊身的衣服,”赫本笑著說,并優雅地撕了一片面包。她告訴紀梵希,在演完《羅馬假日》,第一次拿到片酬時,她就像其他崇拜紀梵希的“粉絲”一樣,用原價買下了一件紀梵希大衣。
此前,赫本留給紀梵希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她像個脆弱的小動物,一捏就碎。”紀梵希相當優雅地隱藏了內心的失望。
當赫本在紀梵希工作室為自己的新戲《龍鳳配》挑選了三套禮服之后,一切都不同了。《龍鳳配》中赫本以船領連衣裙和T恤出場,這立即在人群中掀起一陣旋風。而全世界的影迷都將永遠記得“麻雀變鳳凰”的瞬間——女主角穿著套裝回到紐約,簡約中有著不露聲色的高貴。
紀梵希毫不猶豫地告訴赫本:“我情愿為你做任何事。”就這樣,兩人開始了時尚史上最長久,也最成功的合作。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全新美的標準:小巧臀型、楊柳細腰,以及天鵝般優雅的脖頸。赫本不喜歡裝飾繁復或穿戴得閃閃發亮,而紀梵希的設計也線條簡約流暢,兩人一拍即合。
赫本自發地擔任起紀梵希風格的“代言人”,之后,赫本的每一部影片里,幾乎都打上了“紀梵希制造”的烙印。
伴隨著與赫本在電影中的成功合作,紀梵希也越來越得到美國上流社會的擁躉。兩人共同締造的時尚風浪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他們的友誼比起她和兩任的丈夫都來得更長久。直到1993年1月赫本去世之前,紀梵希共為赫本設計了25套裙子,還為赫本第二次婚禮設計婚紗,為赫本兒子西恩的洗禮設計服裝。所以在赫本離開人世的時候,紀梵希成為赫本遺囑不二的執行人。
赫本非常相信服裝對她的成功意味著什么。“衣服確實帶給我許多我需要的信心,”赫本承認。多年后,赫本對紀梵希透露,“當我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電視攝像機面前演講時,自然會緊張,但穿著你設計的衣服,我覺得好像有人在保護我。”
赫本風格:不可復制的時尚符號
奧黛麗?赫本26年的從影生涯,每一次人們總是愿意追隨她的時尚腳步。這些“時尚碎片”的積淀,到了20世紀90年代,漸漸凝固成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赫本風格”,它成為了一個永恒的“時尚符號”,紀梵希將它定義為“優雅、成熟和好教養”。
“大家學著她走路、說話的樣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像奧黛麗?赫本,這股模仿熱潮持續發燒長達10年之久。”紀梵希工作室指導德雷達?米爾回憶。

但她并不愿做任人擺布的“衣架子”,她對“時尚”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時尚》雜志就稱贊她“能夠建立流行美學的新標準,每個人爭相模仿的‘赫本形象”。
“我敢說,每一本雜志的編輯或服裝助理可能每分鐘都會提到奧黛麗的名字。他們會說,喔,這樣很奧黛麗。”1991年,著名設計師拉爾夫?勞倫在林肯中心影藝協會向奧黛麗致意。在《羅馬假日》的年代,赫本是他年少時的絕對偶像。而馬克?杰考布、麥克?科斯也只是眾多將赫本作為繆斯女神的設計師中的一員。
1995年,赫本逝世兩年后,68歲的紀梵希也在他的發布會上宣布退休,媒體悲傷地稱之為“一個優雅時代的結束”。
赫本崛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世紀50年代,那正是經濟蓬勃發展、樂觀主義盛行,以及全球女性有著極大轉變的時代。許多女性進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追求自己的夢想。在紐約,哈蒂?卡內基創造出我們現在所謂的高級時裝(ready-to-wear)。她的設計充滿了優雅、活力與現代感,反映新世界里最美好光鮮的一面。
“奧黛麗是最早的現代女性之一,她的穿著顯示出了她的想法與心智。”在著名華裔設計師王薇拉看來,赫本之所以能為時尚符號,完全是因為她能夠了解自己,不盲目地跟著流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赫本雖然與許多頂級服裝設計師成為好朋友、好搭檔,卻從沒有成為任何品牌的“商業代言人”。
80年代開始,發軔于辛迪?克勞馥、納米?坎貝爾等超級名模的“時尚代言”運動,開始蔓延到設計師,再到影視明星,都成為商業時代的“商品”;90年代,第7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女演員米歇爾?菲佛穿著阿瑪尼設計的海軍藍絲質珠寶禮服步入紅地毯,開啟了好萊塢與時尚品牌合作的篇章。
“時代不同了,赫本的獨特影響力才不可復制”。黃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規模的批量復制和快餐消費,還有連軸式的時裝發布會,讓大眾消費了更多的“時尚”,卻很難再產生一個“不朽”的偶像,這就使赫本和她引領風潮的那個時代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和無法復制 。
2006年,赫本在《蒂凡尼早餐》中穿過的那套經典的黑色紀梵希“小黑裙”由克里斯蒂拍賣行做公開慈善拍賣,一位通過電話競拍的神秘買主最終以46.72萬英鎊(約合92萬美元)買走了這件長裙,創造了電影演出服裝新的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