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李樓鄉,這個人均只有半畝地的農村鄉鎮,以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讓人們見證了農業產業化產生的巨大推力。
瓶頸
“今年菜價不錯,我的一棚黃瓜已經賣了兩萬塊錢了。”洛陽市洛龍區李樓鄉北王村村民史鐵船身后是灑滿了三月陽光的田野,在過去的三個月里,他收獲頗豐。
李樓鄉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南部伊、洛河沖積平原,西與洛陽市區僅3公里之距。
10年前,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正是李樓鄉發展的桎梏。李樓供水水源地,日采能力16萬噸,滿足了洛陽市一半的用水需求。這個“大水缸”顯然不能受到污染。發展工業的設想在這里止步。
看著周邊鄉鎮突飛猛進的發展,李樓鄉的人們眼睛里盛滿了渴望。
如何引領全鄉5萬多名群眾在2.5萬畝耕地上種出希望,是擺在李樓鄉人民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
變則通。李樓鄉黨委、政府決定把引領全鄉發展的目光定格在發展蔬菜產業上。
2009年4月1日,在洛陽市四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農業專家王義軍。提起李樓鄉的蔬菜產業,年過花甲的王義軍顯得興奮而自豪。
王義軍對研究蔬菜種植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從露天種植到簡單的塑料薄膜,從骨架大棚到日光溫室,李樓鄉蔬菜種植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他的引領。
“1980年代末,李樓鄉開始出現大棚蔬菜種植。看到大棚蔬菜種植收益高,不少群眾也紛紛建起了大棚。但建大棚成本高,經濟條件差的農戶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王義軍對記者說。
“1995年左右,鄉政府開始在思路上給予引領,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從那時起,李樓鄉的蔬菜種植逐漸走上規模化道路;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短短3年時間,李樓鄉蔬菜大棚數量猛增。”李樓鄉主抓農業的副鄉長李恒軍指出了李樓鄉蔬菜種植規模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政府的正確引領和有效的資金扶持使李樓鄉蔬菜種植形成了規模,形成了特色,形成了品牌。”
破繭
提起李樓鄉蔬菜產業發展現狀,李樓鄉人民政府鄉長李建很是平靜。在他看來,有了付出,取得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
“要想使蔬菜種植取得最大收益,蔬菜產業化是必經之路。要走產業化道路,強化配套設施,連片種植,規模發展是必經之路。”但李建同時強調,思路是明晰的,但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
資金短缺是一個難題。
想讓村民種植蔬菜,必須為他們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和環境。澆菜要修井,賣菜要修路;種植設施蔬菜前期資金投入很大,許多村民不具備這樣的經濟條件。
資金補貼、無息貸款讓鄉財政捉襟見肘;蔬菜種植規模擴大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銷售問題,為菜農提供必要的銷售渠道同樣需要資金投入。
土地流轉也是一個難題。出去打工的和在外做生意的農戶不愿意種植蔬菜,一戶協調不了,土地流轉就難以到位。
針對這些棘手問題,李建的回答簡潔、明了:“資金不足慢慢來,能向區里申請就申請,申請不下來,鄉里有錢了就往里補。錢要用之于民。”
“解決土地流轉的關鍵,在于從思想上對群眾進行引導,只要政府心里想著他們,為他們解決困難,讓他們口袋里多裝點錢,他們大都能以大局為重。”
2005年至今,是李樓鄉蔬菜產業快速邁進的階段。
4年來,李樓鄉新打機井61眼,修復改造機井98眼;招商引資10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了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配備無公害蔬菜檢測設備,嚴把蔬菜質量關,年平均交易蔬菜15萬噸,交易額7000萬元,輻射周邊20余個省市區市場;李樓鄉農業服務中心每年都邀請洛陽市農科院、杜邦公司等科研機構、企業的專家對菜農進行農業科技培訓。
為了把先進的蔬菜種植理念、技術應用到李樓鄉蔬菜種植過程中,鄉政府在全鄉范圍內推廣了山東壽光日光溫室種植技術。2008年,李樓鄉在桃園村、向陽村通過土地返租形式,為每個日光溫室補貼5000元,并協調信用社為新發展了日光溫室的農戶發放貸款1萬元,由鄉貼息一年。
僅2008年,李樓鄉規劃新菜田面積300畝,全年新建日光溫室52棟,骨架大棚100棟,改造老菜田3500畝。
2008年3月,李樓鄉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蔬菜采摘節。對于李樓鄉來說,這是一個盛大節日,許多國外游客也走進蔬菜大棚,親身感受蔬菜采摘的樂趣。
成長
“李樓牌”蔬菜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太平村的黃瓜、董村的番茄、萬年青村的蒜黃……備受人們青睞。
隨著蔬菜種植規模的擴大,李樓鄉蔬菜種植、銷售、深加工、循環利用的蔬菜產業鏈條也正在形成。目前,拉大、完善相關產業鏈條,使蔬菜產業效益最大化是李樓鄉蔬菜產業的發展方向。
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是蔬菜的三個級別,為了研究培育新品種,李樓鄉除了與河南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外,還建立了自己的科研中心。作為河南省無公害蔬菜基地的李樓鄉,新建的無公害蔬菜檢測室,也確保了從這里走進市場的蔬菜全部合格。
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為菜農提供了良好的蔬菜交易場所,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販從根本上解決了蔬菜的銷售問題,無論旺季還是淡季,這里的蔬菜都不會積壓。
公司化蔬菜經營運作模式雛形已經顯現。
“公司+基地+農戶”是公司化蔬菜種植的基本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把村民的土地租給公司,公司在蔬菜種植上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在蔬菜銷售上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品牌。
“這種模式,有利于李樓鄉蔬菜種植產業的整體優化。”洛陽李樓蔬菜交易中心陳留坤說。目前,李樓鄉已經在夏莊村流轉土地200畝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從種植到管理,從包裝到銷售,哪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對于出租土地的農民,我們將優先用工。”李樓鄉黨委、政府為出租土地的農戶找到了出路,“這樣一來,農民不但可以得到土地租金,又可以獲得在公司工作的一份工資收入。”
訂單種植,是李樓鄉政府正著力為菜農開辟的另一條新路。
“如果哪家公司有意向和我們合作,一定要給我說一下。”這是李建嘴邊常掛著的一句話。
河南是個大廚房,李樓是蔬菜生產基地,如果能與大型食品企業簽訂訂單,李樓蔬菜產業發展將更加規范化。
“公司可以派人來實行統一管理,需要什么樣的蔬菜,就讓菜農種什么樣的蔬菜。思念、雙匯等食品企業將是我們未來的合作對象。”李建信心十足。
蔬菜深加工,科技含量是關鍵。
水資源,作為李樓鄉的一個特色資源,如果能與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絕佳選擇。
現在,李樓鄉與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所一起合作的果蔬汁加工項目已經提上日程。除了果蔬汁加工,脫水蒜黃也是鄉政府計劃中的項目。
說起李樓鄉的蔬菜產業鏈條,李建如數家珍:“廢棄的菜葉、菜稈可以用來做有機飼料加工,腐爛菜葉可以用于生產沼氣,沼氣廢液可以作為蔬菜的有機肥料,這樣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
方向
在相關文字中,記者看到了如下描述:來到鄉野田間,感受田園風光;走進蔬菜大棚,體驗蔬菜采摘樂趣;來到蘇秦故里,感受遠古文化;坐在古香古色的海神社,聆聽宮廷樂音……
處在著名旅游城市洛陽近郊的李樓鄉不僅蔬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李樓還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六國宰相”蘇秦故里在太平村,樓村海神社的宮廷樂已經申報省級文化遺產。
李樓鄉發展優勢不言而喻。以蔬菜產業帶動全鄉的旅游、文化、服務、娛樂、餐飲等其他產業共同發展,打造繁榮李樓,是該鄉5萬民眾的共同愿望。
一直陪同記者采訪的李樓鄉副鄉長李恒軍說:“不要單說成績,鄉政府工作現在仍存在許多困難和不足。招商引資、土地調整、調撥資金等問題,既需要全鄉人民的理解和配合,也需要上級政府的指導和扶持。”
“我們現在就是要‘種下梧桐樹,等待鳳凰來。過不了幾年,蔬菜產業給全鄉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就會一并顯現。”李建說。善于思考并不斷實踐的李樓鄉人數十年的蔬菜種植歷史,初現的新型農業產業鏈條都昭示了這個“蔬菜之鄉”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