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平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124-01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可以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這可以達到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其感受能力與感受欲望,在情感與意境的最佳組合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的體驗。
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教育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必須全身心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二、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借助于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于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教師首先把課前準備好的關于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并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后教師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的再現歷史場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景,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接受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創設情境,探究等新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初中歷史課中的創設情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例如:在教《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給學生創設的情境是,先出示中日海戰的有關圖片,然后提出問題:“甲午中日戰爭中,究竟是中國侵犯日本,還是日本侵犯中國?哪個同學能從客觀條件方面來說明你的觀點?” 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較為容易。他們首先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形成清晰的思維,再結合平時我提出問題的習慣和口氣,很輕易地找到答案是:日本侵犯中國。學生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就稍為難一點。但很多學生都能憑借創設的情境形成清晰的思維作為導向,然后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學生之間,甚至師生之間的合作和對教材所包含的知識的探究,從而找到令人服的答案。在這里,創設情境就成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動力。實踐證明,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能夠使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增添許多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智力、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
五、創新思維的培養,來源于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一個兒童對泥巴感興趣,于是他就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泥巴造型,牛頓對蘋果感興趣,于是他最早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教學中對知識的興趣可以在不自覺間展開思維的翅膀,去探索知識的奧秘興趣呢?
1.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充分運用事物掛圖、人物畫像、漫畫、名人名言、歷史畫、歷史地圖、文物照片等直觀教具,以及電影投影、電腦等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動員學生參與。根據教學內容,動員學生自編自演歷史短劇,組織較短的歷史辯論會,制作歷史教具等。這樣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記的教學模式,通過提供給學生自己操作的機會,培養動腦動手的能力,啟動多種感知器官,接受知識,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鞏固,還鍛煉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趣味橫生的活動中學習、思考和創造。
3.設疑增趣。在課堂教學中,把每一節課的內容轉化為環環相扣的若干問題,去吸引學生,去研究探討。通過一個個謎一樣的問題,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師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釋疑,在趣味濃郁的氛圍中,既深化了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本質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加強情感投入,實行教學民主
融洽的師生感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民主平等、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心情舒暢,樂于參與,思維活躍、無所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快樂的學習中自由地思考、積極地探索。一個關心學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教師,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學生樂于參與他的課堂教學,樂于接受并積極完成他布置的任務,特別是樂于動腦思考,以期待老師的贊許和表揚,這樣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間的情感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被激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七、運用科學的評價和激勵
為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以培養他們創新思維能力,教師應采取科學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1.口頭評價和表揚,這是最常見、被大部分老師常常采用的激勵措施,
在操作過程中,要客觀、公正、恰當、準確。過高的評價、夸大的表揚,易使學生輕視問題,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產生驕傲的情緒。同樣,過于嚴格和苛刻的評價標準,又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前怕狼后怕虎,從而制約甚至扼殺了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恰當、準確的評價和恰如其分的表揚能激發學生的發表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2.量化積分,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合理程度給予量化,用分數的形式表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對自我思考能力進行評價,從而判定自己的思維途徑或方式是否需要調整或發揚。根據平時課堂上積分,進行單元成績或者期中、期末總結,以一定比例計入單元成績或期中成績中去,這樣能夠比較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情況。同時也能激勵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既積極又投入,自覺養成善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