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來,一批批從中原大地遷徙來的各族兒女,在云貴高原的烏蒙山麓、苗嶺山區,開懇、耕耘著這片熱土,世世代代在這里播種收獲,繁衍生息。貴州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使得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筑寨而居,傍水而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仰和民族風情。《百苗圖》,即是清代貴州各民族人物風情的真實寫照。此圖的繪畫風格是由實地寫生所繪,繪者恰到好處地發揮了傳統工筆畫的特長,把人物舉止、服飾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景色緊密地結合起來,在結構上作了極好的裁減,空白之處添加上工整的小楷文字說明。通冊畫面色調和諧,鮮而不艷,筆力勁健。人物形象刻劃生動自然,衣著各不盡同,神情迥異,其中幾幅畫中的舞者,姿態輕盈,非常自然。衣物線條挺拔流暢,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設色淡雅。樹木先以墨筆勾出,后染汁綠,遍數不等;山石細筆勒皴,汁綠暈染,石綠輕罩,花青點苔;屋宇欄柱用墨勾線,暈以黃畫出。無論是從畫面的設色作風與空間結構,或畫中所蘊寓的審美情趣,都顯示出地方文人畫家尊重寫實的作風,它是一部珍貴的反映民族風情的繪畫資料。
產生背景
我國古代帝王為了宣揚“文治武功”,加強中央王朝與地方民族的隸屬關系,常常繪有職貢圖,其中以清代為盛。清代《皇清職貢圖》序載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一上諭說:“我朝統一區宇,內外苗夷,輸誠向化。其衣冠狀貌,各有不同。著沿邊各督撫,于所屬苗、瑤、黎、僮以及外夷番眾,仿其服飾,繪圖送軍機處,匯齊呈覽,以昭王會之盛。各該督撫于接壤處,俟公務往來,乘便圖寫。不必特派專員,可于奏事之便,傳諭知之?!痹谇』实鄣某珜?,各民族地區的官吏都爭先請畫師繪制,出現不少民族地區風俗畫,如《百苗圖》、《番俗圖》、《黎民圖》等,并匯集中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欽定宮廷畫師丁觀鵬、金廷彪、姚文瀚、程梁分別繪制《皇清職貢圖》。經過四年的繪制,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終告完成。事后各地官員也將本地民族圖冊,臨摹轉抄,送給友人,因此流傳于民間。
年代
有關圖書館、博物館和個人收藏中有過不下十幾種《百苗圖》,其中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一部較早,原訂為元代,但其它《百苗圖》的創作年代上線最早的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下線直至清代末期(1911年)。此幅《百苗圖》的創作年代因沒有繪畫作者的署名和收藏者的題記,為其斷定創作年代增加了困難。但是在每幅畫中的說明文字中均標明了某種民族在某地區,而這些地區的行政區劃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后都有明確的變化。在畫冊第四幅的說明文字稱:“卡尤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都勻、平越府屬?!钡谖宸恼f明文字:“捕籠仲家在貴陽、安順、興義府、定番、廣順州?!蔽闹卸继岬搅恕芭d義府”。該府是嘉慶二年(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在第21幅的說明文字中稱:“農苗在貞豐、羅斛、冊亭,原隸粵西,雍正五年改轄黔省?!逼渲械摹柏懾S”是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貞豐州。以上行政區的劃分為該圖提供了準確的斷代依據,證明此圖的創作年代不能早于嘉慶二年,應為嘉慶年間的作品。
學術價值
《百苗圖》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貴州各民族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禮儀風俗和民族信仰。
首先是貴州古代民族物質生活的再現。此圖描述的民族服飾、頭飾不僅有其具體形象,還以服飾特征冠以民族支系名稱,如狗耳籠家“男女服色皆白,發結如狗耳狀”;馬蹬籠家“婦人以淄布作冠,發髻若馬蹬狀”;大頭籠家“男子戴竹笠,婦人穿青土布衣短裙,斂馬鬃扎發盤髻為蓋,名曰‘大頭”;白苗“衣白,男子束發,女子盤發髻長簪綰髻。”;青苗“男女青衣,婦人用青布束發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目前,研究貴州民族服飾的著作不少,但都是根據當代民族調查的結果,其實在各種《百苗圖》中有許多服飾資料,不僅為服飾研究提供大量的資料,還能看到當地民族的服飾演變過程。
民居建筑在《百苗圖》中也有不少反映?!栋倜鐖D》所表現的各民族的居住環境已進入定居狀態。由于當地的氣候炎熱多雨、土地潮濕,蟲蛇眾多,他們的建筑多采用“干欄”式,即二層建筑,如夭苗“女子及笄,造竹樓野處?!辈贿^,干欄建筑也有利于飼養牲畜 “上人下畜”,乃是當地住俗的特點之一。
其次《百苗圖》對當地的生產活動有許多描述。貴州各民族基本以農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也從事漁獵和手工業。當時以農耕為主的農苗已種植了水稻,圖中繪一插秧場面,三個男子在水田中插秧,岸邊一婦女向他們遞秧苗,遠處一水車正在向水田內灌溉。說明當時貴州的部分少數民族已經懂得利用灌溉技術。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有的民族還善于漁獵。有的民族精于手工業制造。
此外,《百苗圖》有許多風俗信仰的場面。其所描繪的一些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在貴州現代生活中已經基本消失。例如打牙仡佬“打牙仡佬在大定府平越州清鎮縣。女子出嫁先折去門牙二齒,謂恐害夫家?!彼渭业膿層H;花苗“每歲春首擇平地為月場,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搖鈴,歌舞戲謔,終日所私,亦用媒妁聘禮,以牛馬通知”。佯獷苗“婚姻牽犬以饋”。以上風俗多半已經消失,或者發生變異。當時的喪葬風俗也有特色,如捕籠仲家“喪則屠牛,招戚以牛角酒歡飲,孝子不食肉,惟啖魚蝦,祭必用魚,葬以傘罩墳,期年后焚之?!痹窕\家“人死殮而焚之,葬其枯骨,七月七日祭掃祖塋?!焙诿纭叭怂酪约t綠線系于竹竿,插在墳前,男女哭祭也?!必裁纭八啦辉?,藤蔓束樹間也?!奔t仡佬“親死殮棺不葬,置崖穴間或臨大河,不施蔽蓋而樹傍,名曰‘家親殿?!边@些記載對研究中國喪葬史有重要借鑒,也可印證考古資料,如二次葬、扭首葬。
總之,《百苗圖》所繪的地域為貴州省,包括苗族、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各個支系。眾所周知,有關貴州民族的文字記載還是不少的,尤其是地方志記錄最詳,但是有關各民族的具體形象和生活狀況卻缺乏物證,《百苗圖》無疑是重要的貴州民族形象的載體,對研究貴州民族歷史、民族學、民族工藝、民族美術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