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幣、布幣、方孔錢
我國錢幣起源于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貨幣是海貝、布帛和農具,其中最主要是海貝。
商周時期,貝幣的種類很多,有骨貝、石貝、陶貝,還有銅貝、銀貝、金貝、鉛貝、包金銅貝、包金木貝等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金屬錢幣逐漸成為主要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二晉兩周地區形成了由鏟類農具演變而來的布幣體系:即原始布(又名大鏟布)、空首布、平首布、圓足布、二孔布等。平首布基本上脫離了原始農具的形狀,圓足布實際上是圓足圓首,三孔布是在圓足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宋子”和“無終”三孔布,其背分別鑄有“十二銖,一”和“十二銖,十三”稱量。由此看出,三孔布是我國早期的一種過渡性銖兩貨幣,是秦半兩的先驅。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秦半兩這種圓形方孔銅質錢幣,就從形制上固定了下來,一直流行了 2000多年。不管是漢代的五銖錢,還是唐以后的通寶錢,以至清代的咸豐大錢,中間皆有方孔。而且不論材質,不管是銅錢,還是鐵錢,只要是圓形方孔錢,民間一概稱其為“麻錢”。所謂“麻錢”,就是可用麻繩穿成串的錢。
西夏瓷片墨書:“三十吊五十串”
吊原為弔字,作哀悼、悲傷解。如《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吊字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始于何時,正史不見記載,查檢文獻,僅知明代何良俊所著筆記小說《四友齋叢說》中有“是日十三位道長,每一個馬上要錢一弔,一弔者千錢也”語。弔又作“懸掛”釋,如弔打,上弔,本字作“了”的倒體。
吊字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可能與“懸掛”有某種聯系。從考古發現的資料來看,吊字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始于西夏。1984~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磁窯堡瓷窯遺址下層的發掘過程中,發現一斜壁瓷碗殘片上墨書有:“三十吊五十串” 6字。隨同墨書瓷片出土的還有大量西夏瓷器:撇沿曲腹碗、斜壁小碗、折沿盤、剔刻花徑瓶等,以及4枚夏仁宗(公元1139~1193年)年間的漢文“天盛元寶”錢。對于瓷片上墨書的“三十吊五十串”6字,發掘者已撰文進行了考釋,認定“此墨書銘文是吊字作為古代錢幣計數單位的最早資料”。不言而喻,吊字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從目前的資料看,是始于西夏(公元1038~1227年)。
一貫千錢,貫、吊同源
從文獻記載來看,貫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始于西漢。武帝之初,“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漢書·食貨志》四上)。這里“貫”雖指串錢的繩子,但通讀全句,意有當時的一貫錢已是定數。《漢書·武帝記》元狩四年“初算緡錢”注引李斐:“一貫千錢,出算二十也。”說明西漢武帝之時,千文一貫已是定數。
吊作為錢幣計數單位開始的年代應與貫同期,但從絕對年代上講,比貫稍晚。貫可以說是官府所定錢幣計數單位的稱謂。吊是民間對貫的俗稱,也可以說是貫的別稱。不然的話,一吊錢的數量為什么與一貫錢的數量相同呢?我們不妨推想一下漢代串錢的情形:將千文錢串在一根繩子上,為防止散失和保證錢數滿貫,繩子兩頭必然要結起來。保管時又是如何放置的呢?錢既已成串,無論是存是取,放置形式以懸掛為宜。即使是人們出門購物交易,錢貫也是提于手或挎于肩,皆作懸掛狀。懸掛,簡言之,吊也。懸掛即可稱吊,所以人們稱官方的一貫錢為一吊錢。若不是如此,一吊錢與一貫錢在數量上是不可能相等的。為什么貫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出現于西漢,而吊同樣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卻遲遲不見正史記載呢?這就是吊作為民間俗稱的緣故。
由此可見,貫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始于西漢,吊也應始于西漢,只是絕對年代稍晚。如果沒有成串的錢貫,人們也不可能想起將它“吊”著放置,“吊”著攜帶,“吊”起點數。因而可以這樣講,吊隨貫出。
吊、貫“省陌”,俗稱為“串”
作為錢幣計數單位,既然貫、吊同義,那么貫與串之間的關系就等于吊與串之間的關系。作為錢幣計數單位來講,串是吊或貫“省陌”之后的俗稱。所謂“省陌”即“省百”之意。下面就以前面我們提到的墨書瓷片上的“二十吊五十串”為例,來分析吊與串之間的關系。
這“三十吊五十串”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以千文為一吊計算,“三十吊”分成“五十串”,則每串為六百文。可是西夏時是否以千錢為吊呢?
據文獻記載,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從西晉以后錢幣的計數均不足“百”。西晉時就有“取人長錢,還人短百”之說。“短百”即以不足百之錢當百。據《隋書·食貨志》記載:南朝梁武帝大同年(公元535年)以后,“交易者以車載錢,不復計數,而唯論貫。商旅奸詐,因之以求利。自破嶺以東,八十為百,名曰東錢。江、郢已上,七十為百,名曰西錢。京師以九十為百,名曰長錢。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天子乃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從,錢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為百云”。
五代后漢時“三司使王章,聚斂刻急,……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為陌,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謂之省陌”。“宋初,凡輸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為百,然諸州私用則各隨其俗,至有以四十八錢為百者。至是,詔所用七十七錢為百” (《宋史·食貨志》)。這樣,宋代法定的一貫才七百七十文,民間則各隨其俗。金代,“民間以八十為陌,謂之短錢,官用足陌,謂之長錢。大名男子斡魯補者上言,謂官私所用錢皆當以八十為陌,遂為定制”(《金史·食貨志》)。
由此可見,宋代民間以七百七十文為一貫,金代民間以八百文為一貫,西夏確實有可能以六百文為一貫。墨書瓷片上的“串”實際上是西夏通行的貫。其“三十吊”是以官用足陌計,“五十串”則以民用省陌算。所以說,串是吊或貫省陌之后的俗稱。作為錢幣計數單位串不見史載,考慮其實際原因,是串無定數。既然串隨吊或貫省陌出,那么串作為貫、吊的形象名詞也就自“省陌”始。人們為什么稱省陌的貫或吊為串,因為一千文錢串起來是一貫或一吊,那么不夠一千文又要當一貫或一吊算,那又該怎樣稱呼呢?民有怨,敢怒而不敢言,不如形象地稱呼省陌的貫或吊為串。
綜上所述,吊作為錢幣計數單位在民間始于西漢,貫、吊、串三者之間,作為錢幣計數單位稱謂出現的序列:貫先于吊,吊先于串,貫、吊同源。串作為貫或吊省陌之后的俗稱,應始于西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