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現場目睹 島內媒體集中報道
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王 堯
在21日開幕的“孫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紀念特展”上,馬英九追憶孫中山的歷史勛業時,數度落淚語帶哽咽。這是島內媒體21日晚間報道的熱點,《環球時報》記者也在現場目睹了全過程。該展覽由國民黨黨史館與臺北“國父紀念館”聯合舉辦,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出席了揭幕儀式,并先后向孫中山先生銅像獻花圈。據悉,2009年6月1日是孫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紀念日,臺當局和國民黨方面將高調紀念。吳伯雄5月底將率團訪問大陸,參加6月1日中山陵的紀念活動,國民黨黨史館也將與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合作舉辦文獻展覽,同時提供珍貴展品。
紀念現場莊嚴肅穆
5月21日上午9時左右,“國父紀念館”一樓孫中山銅像廳和往日一樣莊嚴肅穆,身著制服的警察和身著淡藍色襯衣的安全人員在此警戒,這顯示將有重要人物登場。孫中山先生銅座像下方,兩名衛兵分立兩側,紅毯區域以紅繩圈出。與平時不同的是,銅像下方的紫紅色地毯中央,多了一小兩大三個紫紅色的花圈。往日放置行禮指示牌的位置,也換成了一前二后三塊牌子,分別寫著主獻、陪獻。紅毯的兩邊則立著兩個馬英九署名敬獻的花籃。
經過一系列莊嚴的紀念儀式后,馬英九一行人轉往“國父紀念館”西側展室,參觀“孫中山先生奉安80周年紀念特展”,這里有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獻都是首次展出。在孫中山“國事遺囑”展柜前,馬英九看得格外仔細,眼睛幾乎貼到了玻璃上。在發黃的《臺灣民報》“哭望天涯悼偉人”的文章前,馬英九再次駐足,停留良久。
馬英九致詞數度哽咽
參觀結束后,馬英九和吳伯雄在“天下為公”的背景板前致詞。馬英九在致詞中回憶了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建立共和的過程。他特別提到,當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就讀的中學,和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就讀的是同一所,所以“他們是前后同學”,這引來現場一陣笑聲。談起孫中山與臺灣的關系,馬英九更是如數家珍。
民進黨在位時期,大力推行“去中國化”,連“國父”孫中山在某些官員口中都成了“外國人”。對這一段荒謬的往事,馬英九和吳伯雄當然感觸良多。馬英九在致詞時說,“去年國民黨拿回政權后,我特別囑托吳伯雄到南京謁陵時向總理稟告”。說到這里,馬英九突然哽咽不能言語,并掏出手帕拭淚。停頓數十秒情緒稍平復后,他接著說:“去年我搬進總統府時,發現二樓敞廳原來中山先生銅像的位置變成了一棵松樹。打聽銅像到哪里去了?才知道被放進了倉庫。去年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那天,我把他迎回來,每天上班都對他行禮,表達敬意。”
相比馬英九的含蓄,吳伯雄在致詞時批評了民進黨時期的“倒行逆施”。他說:“民進黨時期,國民黨想在國父紀念館展出史料都受到限制。像這樣珍貴的史料,國民黨有2000多箱,是一筆珍貴的財富。前不久,我們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展出了一小部分,已經讓參觀者尤其是來自大陸的參觀者嘖嘖稱奇。”
新生代對“國父”不了解
有臺灣朋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想當年,“國父”孫中山在臺灣人心目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以中山命名的地名和建筑比比皆是,“國父紀念歌”幾乎人人會唱,小學課本中關于“國父”的“事跡”個個背得滾瓜爛熟,100元面值的新臺幣上還有孫中山的頭像,“中山樓”和“國父紀念館”的誕生,是為了紀念“國父”百歲誕辰。“國父紀念館”常年展出“國父”事跡,也成為幾代臺北人的精神家園。然而,民進黨上臺之后,“國父成了外國人”,教科書中也快要找不到“國父”的身影,新生代對“國父”的事跡不再了解,更談不上景仰。凡此種種,都嚴重傷害著老一代國民黨人的感情,也激發起他們對中山先生更深的懷念。因此,每次關于孫中山的惡意喧囂最甚之時,藍營的政黨和民眾紛紛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對孫中山的敬意和對“臺獨”的反對。國民黨重新上臺后,努力以各種方式喚起人們對“國父”的記憶和對孫中山先生精神的景仰,以對抗和消除“臺獨”的影響,但這種努力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建功。談及大陸對中山史跡的保護和民眾對中山先生的感情,他們也感念在心。“國父紀念館”警衛組主任陸擎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館里的“國父革命史跡”是常設展,前來觀看的都以游客為主,現在則以大陸游客居多。▲
環球時報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