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郁華
王宗岳《太極拳論》云:“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粘走為拳術(shù)之大略,非唯太極拳而然。蓋善走者,無形無相,可立乎不敗;善粘者,如影如形,可制人于不覺。《孫子兵法》云:“先為不可勝,后為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人。”拳術(shù)之理亦然。己之不可勝者,走化也,人剛我柔,神圓機(jī)活,罡氣四罩,觸之皆走,粘之皆化;人之可勝者,粘黏也,人背我順,我乘其勢,因利制敵,應(yīng)乎自然。
粘走者,陰陽也。《太極拳經(jīng)》云:“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jì),方為懂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未判而不離乎陰陽,名為太極。粘中有走,走中有粘,其形日拳,故名太極拳。
粘走之要在乎知己知彼,《孫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人之陰陽開合虛實(shí)剛?cè)幔粤巳挥谖嵝兀誓軝?quán)衡先機(jī),粘走自如。己則木訥虛無,動靜無兆,似太虛無形無相,人不知所以然。《太極拳經(jīng)》云:“人不知我,我獨(dú)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此誠非虛言。
粘走者,有形粘,有勢粘,有氣粘,有神粘。其要在乎順、空。己順而不逆,故能走化、能制人;彼空而不實(shí),故制于人。臨敵對陣,順其勁、順其勢、順其意、順其心,故能空其勁、空其勢、空其意、空其心。
形粘者,如太極拳推手之法,世多知之。二人互搭其手,彼進(jìn)我走,彼走我粘,循環(huán)無端,有擁、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與進(jìn)、退、顧、盼、定五步,合稱太極十三勢。初時定步,后則活步,最后法無定則,八法五步亦出乎無形,舍己從人,隨屈就伸,無過不及。先賢論之詳矣,然其中之妙,非親自實(shí)踐不能得也。練至精熟,知己知彼,全體透空,圓滑無礙,神氣混融,任彼動靜剛?cè)釤o限心機(jī),己自能立乎不敗。周身上下,俱能發(fā)化。內(nèi)外上下六合,心未動之時無思無慮,人不能識我深淺;心一動而意氣形力俱到,而功成矣。
粘手摸勁之法,非太極拳如此。形意拳譜云:“惟粘勁訣,內(nèi)勁要充,外功必實(shí)。發(fā)手勁吐,不外乎內(nèi)勁,不外乎粘勁,不外乎內(nèi)勁中之粘勁,有粘勁必須有懂勁,能懂?dāng)持畞韯牛匀荒艿弥鎰牛鎰胖锌赡苁钩霭磩牛帜苁钩鐾聞牛嘲赐氯齽拍藘?nèi)勁深而內(nèi)勁靈矣。”世之習(xí)藝者,得其中三昧者,得之心而會乎手,可通乎拳術(shù)至理。
形粘者,以手粘人:勢粘者,以身粘人。以形粘者,搭手探人虛實(shí),其要不離乎手。勢粘者,以身勢粘人。其要不離乎身。散手對敵之法。
散手粘走,進(jìn)退為先。臨陣對敵,勝負(fù)不過半步。讓隨之法,如影隨形,不接手而知敵意。讓者,避其擊點(diǎn)而走之。視有卻無,近我則愈長矣。逼者,過其守點(diǎn)而擊之,視無卻有,退我則越促矣。彼勢圓勁周,己則閃展走化,不與強(qiáng)爭,彼不能奈我何。待人背我順,己順乘其勢,直擊其虛,無不勝者。
世之習(xí)藝,精乎推手粘化者如恒河之沙,通技擊者寥寥。多有推手無敵,而臨陣卻手足無措、失魂落魄者,此不知以身粘人、以勢乘人之法。行拳走架,是知己法:若要無敵,須練知人法。
知人之法,或單練,或?qū)殹尉氄撸缧囊庵ǎ簩氄撸缧我庵逍袑殹采砼趯殹⑻珮O之閃電粘等等。其要在乎三前俱明、三節(jié)俱知、四梢俱全、五行俱閉,習(xí)練日深,可知進(jìn)退存亡之節(jié),閃展騰挪,讓隨自如。其中奧義,有得之心難寓之于口之妙。
散手臨敵。初時審敵任勢,以拳對拳;功夫日深,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拳無其拳,意無其意,內(nèi)外不覺,人已飛跌。勢粘日久,技臻神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臨陣用武。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邰,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順勢借力,蹈虛乘隙,憑空一擊,方為最妙。
孫祿堂先生《太極拳學(xué)》云:“得其(指太極拳)要道。可以與形意拳、八卦拳并行不悖矣。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矣。”可謂得其中三昧。以勢法粘人,形雖有丟頂,然其勢連隨不斷,故日丟而不丟、頂而不頂。
推手粘人,在乎內(nèi)外六合,心一動,勁發(fā)而功成。以身勢粘人。在乎身法。心一動,意到身到勁到。心到身不到,身到勁不到,俱不能制人。以勢粘人者,可知人進(jìn)退起伏之勢、動靜開合之機(jī)。
以氣粘人者,非唯如此,形雖不相接,亦能知人勁力之陰陽虛實(shí)剛?cè)幔c推手聽勁之功同。周身罡氣四罩。人甫觸其氣,如推手人觸其手,彼之勁力可為我知,可為我走化,彼之勁、形、勢可為我之罡氣所粘。言罡氣者,無形無相無質(zhì),以氣名之,假借也,觸之皆走,粘之皆化,附于周身,無時不有,故強(qiáng)名日氣。先賢云:“能凌空知人勁力,能凌空發(fā)得人;不能凌空知人勁力,不能凌空發(fā)人。”能以氣粘人,能身形不動,隔空制人。
以氣粘走,其要在乎養(yǎng)其一氣,此一氣至虛至無,直養(yǎng)無害,迨養(yǎng)氣功深,通貫內(nèi)外,出入有無,至大至剛。無處不有,無時不然,用廣體微,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先賢云:固靈根而靜心,謂之修道。養(yǎng)靈根而動心,謂之武藝。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至理》云:“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jīng)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炁禁之,能辟方數(shù)十里上,伴侶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皆罡氣之效驗(yàn)也。炁者,先天虛無一氣也。
以氣粘人之法,李瑞東先生所傳太極功,有奇門八法拳者,屬江南派太極拳,為太極拳剛架子。其拳極重實(shí)戰(zhàn),出手剛猛迅烈,分文武二架:文架講究亦以粘、黏、連、隨為法,與別派太極拳同;武架講究離、粘、隨,其中離、粘之法,離能破粘,粘能破離,互為陰陽,粘離自如方為懂勁。其離法講究隔距粘人,以身行粘住對手而不假于四肢。以神聽勁,此乃太極拳之上乘拳法,功至上乘D-y:~V假于四肢,凌空發(fā)人,與此理同也。又有狄龍派太極拳,亦屬江南派太極拳,世傳其祖培元塵先生能以罡氣罩身,浮行于水面,神乎其神。此兩派太極,惜筆者與其傳人未有交流,其中精微奧妙之處,定有不限于此者,筆者鄙陋,唯有仰止而已。
若要以氣粘人。須精熟推手之功、進(jìn)退粘化之能。平日走架行功,推手粘化,舍去己身,恍恍惚惚,來回有神,拳無其拳,意無其意,至乎至虛至無之境。功夫至此,自然而然,無法而法,自得其中之真義。
能見其元神,能以神粘人。非粘其勁氣,粘其神也。蓋我之神能通乎彼之神,無彼無我。使未習(xí)練武術(shù)之人,雙手互粘如推手,粘黏連隨,無不如意,若雙手互搏,往來開合,亦無不如意,縱能手不能過也。何也,其神為一,故其形不傷。拳術(shù)粘神之術(shù)亦如此也。
粘神之能在乎能知他心,我之心空如明鏡,彼心善惡、美丑、怒喜,皆能燭照之。我一無所能,唯順其勢而動,而彼自為我制。
粘神之法,心意亦有此說,謂之神打。其拳譜云:“截手者,彼先動而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動而截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眉眼笑,言甘意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機(jī)截之也。”蓋截梢不如截根,截身不如截心。至心意空明,耀如明鏡,彼心似動未動,我即可截之。
《內(nèi)功經(jīng)·神運(yùn)經(jīng)》云:“言神運(yùn)之式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淺深。以形擊形,身到后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形受形攻,形傷而仆于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傷而索于膽。”亦太極拳身勢粘化,以氣粘化,以神粘化之功。《太極秘術(shù)》亦有此說,拳術(shù)之理相通也。
拳術(shù)之耍,粘走為先。有為之極,至乎無法,取法自然,通神達(d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