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支農
金融風暴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有意對金融、汽車等行業注入規模龐大的“救助金”,這些救助行為是否有違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章?WTO體系是否正在發生動搖?這個擁有150多個成員的“經濟聯合國”,是一個充滿了利益的地方,在金融危機引發的各種爭吵和矛盾中,輿論認為,其公信力急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它無力阻止西方大國的保護主義措施。由于世界上目前還沒有可以取代WTO的組織,因此它不太可能消失,但卻極有可能淪落為一個“擺設”。
WTO事實上正崩潰
政府大額資金援助企業,算不算是違背WTO宗旨?盡管美國、歐盟等正在對本國企業進行大規模資金援助,但面對眼前的困難,大多數企業都在考慮生存問題,無暇顧及其他。更有很多人擔心向美國、歐盟等提出異議后,有可能遭到報復。
對于出口占GDP40%以上的韓國來說,世貿規定的公正性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韓國貿易研究人士認為,一方面,政府的大規模金融援助違背WTO規定。如果因政府對特定產業和企業進行援助而給別國帶來損失,根據規定可能會遭到制裁。2000年,韓國半導體企業海力士從銀行得到6萬億韓元的資金援助后,美國、日本和歐盟征收了補償關稅,但現在,這些國家卻在對本國企業進行大規模資金援助。另一方面,目前WTO喪失了監督并調整貿易保護的功能,WTO體系正在動搖。
保護主義直擊WTO軟肋。老的貿易保護主義使用關稅、政策性壁壘等手段,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則用綠色能源和環保作為貿易壁壘的武器。而奧巴馬的刺激經濟計劃由于屬政府采購范疇,在WTO中被“合法地”排除了別國申訴的可能。就連拉米也不得不承認,“買美國貨”的做法符合WTO的規則。美國人自己也驚嘆地說:“在沒有公然違背協定的情況下,WTO框架內提升保護主義的余地竟如此之大。”輿論由此悲觀地認為,WTO作為使國際貿易成為可能的組織,其功能正在消失,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WTO體系事實上正在崩潰。
WTO漸失公信力
其實,早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就已經有人對WTO的公正、公平、公開原則提出質疑。過去的八年間,多哈談判經歷了部長級會議兩次破裂、談判中斷一次、重啟及延長談判期限等風波,卻至今無果,這令不少發展中國家心灰意冷,也暴露了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局限性。“WTO將崩潰”的擔憂聲始終不絕于耳。去年7月多哈回合談判再度破裂后,被美國指責為罪魁禍首的印度貿易部長稱,這完全是美國與其他富國的不合理要求造成的,“如果僵局意味著不對發達國家言聽計從,那就讓它這樣好了”。博螯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曾感嘆,中國人過去對加入WTO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但現在他們不再關心WTO在談什么內容了。
2月23日,韓國全國農民總聯盟舉行示威。抗議者打出了“WTO是世界人民淚水的根源”、“WTO導致農業、農村、農民加速崩潰”等標語。而對印度、印尼、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糧食問題也是它們難以做出過多讓步的問題,在多哈回合中,發展中國家一直要求發達國家削減農產品補貼,指責此類補貼阻礙了第三世界的發展。英國《金融時報》2007年曾撰文稱,多哈回合的困境使得很少有哪位貿易觀察家和官員懷疑這樣的觀點:WTO的公信力遭遇嚴重質疑。
與此同時,俄羅斯、烏克蘭、越南等國對WTO已經逐漸失去了耐心。2007年,時任總統普京還公開抨擊“WTO過時、不民主、笨拙,并遠離現代國際力量分布的現實”,他建議打造一個新的替代機構。
WTO自感“力不從心”
WTO總干事拉米,這位與GATT/WTO同齡的法國人,曾在演講臺上熱情地強調,各成員只需共同削減1500億美元的關稅,貿易壁壘就可以從此消除,世界經濟將發生“質的飛躍”。雖然拉米的演講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但時至今日,多國對其計劃仍然不愿合作,而在金融危機后由美歐等發達國家率先掀起的貿易保護風潮令WTO顯得有些手忙腳亂,力不從心,其官員們甚至抱怨,他們現在不得不靠媒體報道才能及時了解形勢變化。而這個組織中最重要成員——美國的拆臺,則讓拉米無比尷尬。在近期的一系列表態中,拉米沒有對歐美發出尖銳的指責,只有對時局的擔憂;他雖然有強烈的抑制貿易保護的愿望,卻顯然找不到有效對策。2月25日在東京接受訪問的拉米,深感WTO目前的協調能力有限,因為他剛批評過日本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卻又無奈地聽到奧巴馬也有與日本類似的主張。
WTO的存在是全球化經濟整合的積極表現,這一點在全球范圍內已成共識。WTO組織的規則被150多個成員所接受,對各成員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雖然各成員間的貿易糾紛層出不窮,但WTO提供了一個公訴的機構和平臺。除了推動貿易自由化,WTO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能,即將大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轉變為法律問題。不過,在目前階段,WTO的自身力量是有限的,因為在上世紀借WTO實現低成本、高利潤經濟模式的西方發達成員國,如今紛紛畏縮不前。
WTO真會被拋棄嗎?
在經濟繁榮時,發達國家通過鼓吹自由貿易實現全球性經濟擴張,而在經濟遇到困難時,他們就拿起保護主義的旗幟保護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說,WTO與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的大型國際組織所面臨的尷尬是一樣的,這些組織都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發起組建,并制定游戲規則的,當這些內部充滿利益的組織有利于美國等發達國家時,它的運轉就很“高效”,否則它就可能“名存實亡”。
在WTO內部,各方力量對比近年來正在朝著不利于美國利益分配的方向發展。去年7月部長級會議破裂后,拉米曾直言,全球貿易談判崩潰,說明新興經濟希望結束“殖民大國領舞”的慣例,有國際媒體稱,中國的加入改變了WTO的權力格局,歐盟不再是談判桌上的主角。中印等新興經濟國家的迅速崛起,讓原本由美歐主導的WTO體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WTO必須要在錯綜復雜的利害關系中找到析中點。于是,美歐等發達國家率先將目光轉向了更加利益攸關的雙邊或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上。這或許是美國發現WTO不再像以往那么好操縱了。未來雙邊和地區的協商將會加強,而且,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協議將會圍繞美歐中三大核心進行。
對于WTO的存亡危機,俄羅斯專家有著更驚人的論斷:俄羅斯不必遺憾沒有加入WTO,因為在俄加入前,這個組織就將消亡。世界貿易的參與者已表現出了傾向于加強地區性合作和雙邊合作的意愿,這對WTO來說是致命的。全球性組織總想“用一把梳子給大家梳頭”,單獨的大區域或大洲更容易就自己的游戲規則達成協議。將來,也許這些地區組織商量好的、并得到實踐檢驗的標準將成為世界規則,那將是完全不同于WTO的形式,那里不會有弱肉強食。
隨著全球性貿易保護壁壘的不可逆轉,在未來一段時間,貿易磨擦的不斷加劇和此起彼伏將是國際經濟外交關系的一種常態。各個經濟體將在相互對峙和博弈中,完成整個世界的重新布局、勢力消弭和洗牌。對沉迷于全球化虛擬幻景者而言,可能要大跌眼鏡:一切全球化的努力將出現逆轉,有如WTO等各種一體化規則可能會備受嘲弄。
在一體化之前,首先需要的是市場對等開放,然后才能使世界趨于和諧。
(編輯:丘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