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釧
幽默是一種文化,它讓這個世界充滿歡樂,讓生活更加充實,幽默,我們都有,幽默文化,我們也隨處可見,像趙本山的小品和他的“二人轉”、郭德綱的“草根相聲”、電視劇《武林外傳》、葛優的電影等等之類,都讓我們在歡笑之余充分領略幽默的文化和風采,幽默文化也是一種產業,它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隨著文化產業大方向的發展,開始逐漸步入人們的視線當中。
作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分支,幽默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對來說較為落后,一般來說,要形成產業,最基本的兩個因素是:產品和市場。讓幽默文化成為一種產業發展下去,優秀的產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相聲或小品的產生,它可以首先通過舞臺藝術表現出來,再用電視或網絡等形式展現到觀眾面前,還可以制成相應的影碟,書籍進行銷售,等等,將一種藝術以市場化的形式運作,形成規模化,進而實現產業化,而對于我國的幽默文化產業來說,現今的基本情況是:市場有,但產品相對缺失。
幽默文化存在于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當中,因為幽默是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而存在的,人們需要它來消遣和娛樂,來調節壓力和充實生活,因此幽默文化有著驚人的市場潛力,但是,我們發現,當前國內的幽默文化從一定程度上講只能當做是一種產品,而非一種產業。幽默類電視、電影、書籍、音像制品、舞臺藝術、戲劇藝術、網絡文學等等仍無法形成一種向上發展的態勢。以電視媒體為例,曾經,一部《武林外傳》笑遍大江南北,現在,打開電視,我們看到的依然還是那部《武林外傳》;而我們在電視上基本能看到的相聲、小品,除了郭德綱的“草根相聲”略有新作外,基本上都是往年春節晚會上的節目,產品的匱乏由此可見一斑。
幽默文化產品的匱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有效齣產出機制。諸如我國傳統的相聲小品藝術,多數是通過“學徒式”的模式來培養后繼人才,像趙本山與范偉,而規模化產業化的培養模式并不多見,最多是戲劇類院校里的某些課程,但也相對屬于邊緣類課程,其效果甚微。二是缺乏創意。藝術講究新穎、創意,好的作品必須有好的創意來支撐,來吸引觀眾和消費者,但目前總的來說,幽默文化產品的推陳出新步伐緩慢。試想,一個笑話第一次看,笑了;第二次看,勉強笑了;第三次看,想笑都笑不出來了,更何況連年累月重復播放一部電視劇、幾個相聲小品呢。三是缺乏有效的組織和資源整合,幽默文化產出公司、企業等主體的基本狀況均是各自為營,無法讓各自的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無法形成發展的合力,其結果是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產業化。
讓幽默文化真正成為一種產業,首先,要改變傳統培養模式,實行市場化培養。市場化是產業化的前提,沒有市場,無法形成產業,而培養模式的市場化運作,有助于大規模培養一批高質量、優秀的幽默文化人才。有人才了,就不怕沒有作品。
其次,注重創新。我們不能指望只以一個相同或類似的作品打天下,那樣只會讓觀眾審美疲勞,我們需要的是創作出不同類型的高質量、健康、優秀的題材作品,保證笑話每天都是新的,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吸引市場的目光,因此,注重創意的研究,注意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是幽默文化公司高產出、征服市場的基本。
最后,是要構建一個合作的平臺,整合資源,共同發展。每一個產品都有它各自的細分市場,都有它的分眾消費群,但整合各個細分市場,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產業鏈,合并分眾,其產生的效果不容忽視。這就需要把在幽默文化產業內的公司資源整合起來,或合作、或合并,以多種形式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如某些公司擅長策劃,某些公司注重舞臺藝術,某些公司則主導各類制品的出版、發行與銷售,某些公司擁有廣告平臺或媒體平臺,等等,那么在共同利益的主導下完全可以通過多渠道溝通合作,統一市場,并不斷拓展新的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從而實現產業化的發展目標。
(編輯:遠目)